倾诉需要勇气,倾听需要耐心与智慧,而转换成文字需要才气,更需要获得一种高度。 《见证:“倾听·人生”20年精选集》第二场读者见面会于上周六在书香古意的乾嘉书房举行。乾嘉书房位于钱江新城市民阳台,离市中心略远,但是那些喜爱“倾听·人生”栏目的读者们,坐地铁,坐公交,准时赴约。初冬,江边,这间白色素雅的书房显得格外热闹。 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念念不忘一张报纸的栏目?《见证:“倾听·人生”20年精选集》主编之一、杭州日报总编辑万光政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们想,这是‘倾听·人生’的魅力,是口述实录的魅力,也是‘真实’两个字的魅力。” “在非虚构写作还是一片空白的年代,‘倾听·人生’就超前地走了这一步,并踏踏实实地精耕细作,至今保持着经典栏目的可读性和竞争力。” 这是一个薪火相传的栏目,她经历了四任编辑,与各行各业的作者共成长,是纸媒在当下恪守新闻理念的一个坚定身影。 在晓风书屋举行的新书发布会,第二任编辑莫小米和读者们见面了。 在乾嘉书房的第二场读者见面会,四位编辑有三位到场,他们分别是创刊编辑戎国彭、新生代编辑丑丑和戴维。同时与读者见面的还有“倾听·人生”的三位作者曹晓波、任为新、孙侃。 “那些传奇与精彩,让我们无限感慨,忘记了自己,或者,想到了自己” 戎国彭说,作为首任编辑,当初的心情是忐忑的,“最初只是在考虑一个问题,‘红旗’能扛多久?未曾料想,日后会星火燎原。” “一不小心,20年过去了。” 戎国彭特意为这一次的读者见面活动写了一段文字。除了是倾听栏目首任编辑这一身份,戎国彭作为资深报人,以善于思考和文笔出众为众多读者所喜爱与挂念。倾听一下他的心声吧—— “我们芸芸众生过自己的日子,寒来暑往,生活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是一条高低起伏而又迂回的曲线,它被称为:人生。 这样的人生轨迹,无论长短,只有一条,这样的亲身经历,又被称为:命运。 其实一条实线之外,蕴藏着更多虚线。一种,是人生旅程中大大小小的选择乃至抉择之中,被我们放弃或者割舍的可能性。这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可能性,有些是我们害怕遭遇的磨难,困境与厄运,有些是我们心向往之又无力企及的愿景。与现实的排他唯一不同,所有这些已不可能的可能,别人已经帮我们活出来了,活过来了,而且多半在我们的意料与想象之外,其传奇与精彩,让我们无限感慨,忘记了自己,或者,想到了自己。” “珍视每一位受访者,他们后来都成了我的朋友” “70后”川妹子丑丑在担任“倾听”栏目编辑的过程中彰显了她的火热个性。此前,她曾任情感栏目的编辑。“我觉得当年的情感栏目与倾听栏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有一些求助无门的人。” 丑丑认为,“我们不是书写大历史的人,记录小人物的命运,同样可以传世。” 书中收录的《触不到的恋人》,就是她采写的。一经发表,打动了很多读者,在网上的阅读量与点击率都已突破百万。她与文中的主人茅阿姨结为忘年之交,时常抽出时间赴沪探视。丑丑说,“我非常珍视每一位受访者,他们后来很多人都成了我的朋友。” “我一共写了137篇稿子,还不包括被编辑‘枪毙’的” “倾听·人生”培养了一支强有力的作者队伍。他们都有各自忙碌的工作,以业余写作为主,但每一个人拉出去都是一支队伍。 作者曹晓波是一位研究杭州方言文化的著名学者,也是该栏目的“王牌作者”,他在见面会上说,“20年来,我一共为倾听写了137篇稿子,其中还不包括被历任编辑所‘枪毙’的。”话音未落,便收获了无比热烈的掌声。 孙侃是我省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与另一位“倾听”的主要作者任为新是大学同学。他们当初何曾料想,多年以后,又会以“战友”的身份相聚在一起。在为“倾听”采访撰稿的那些年里,孙侃面对的采访群体比较特殊:“由于存在心理疾病,可以说他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魔鬼,我喜欢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能试图想帮助更多有同样困扰的人们。” 任为新有一次去浙江医院看病,医生看到他的名字,惊喜不已:“原来你就是任为新啊?”并召唤其他科室的医生前来“观瞻”——原来都是他的热心作者。那是一个还没有流行“网红”的年代,任为新意外地“网红”了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