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重叠时空,今人忆故人 这次拍《西泠印社》,许继锋把能用的纪录片拍摄技术都用上了:4k高清摄影、超微距摄影、航拍摄影、红外线摄影、延时摄影…… 在许继锋看来,这些都是纪录片的常规操作。《西泠印社》真正的创新之处在于大胆尝试了一种“今人忆故人”的影像叙事体系,让历史突破时空。 很多纪录片喜欢采用情景重现的电视剧拍摄手法,许继锋觉得历史影像本身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所以他就直接把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的后人请到了摄影棚内,让他们在一个特殊的空间里与先人“相遇”,并通过讲述、回忆、凝视,完成一场古今对话。 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年近90岁高龄的丁仁之孙丁裕年,他眼前浮现的老照片是1947年重阳日,丁仁、王褆、叶铭与西泠印社八十余名社员重聚孤山,补行建社四十周年庆典的合照。当时16岁的丁裕年,就在这张老照片里。 许继锋说,这种拍摄手法的灵感来自篆刻,“每个篆刻家除了刻刀以外,还会准备一面镜子竖在要刻的章前面,这样他就可以通过镜子,观察到章盖到纸上后的真实图形。篆刻家们总是能观察到常人无法看见的另一面,人生的另一面,真相的另一面,这就是阴阳的两面。” 为了说服这些后人出镜,许继锋也常常三顾茅庐。比如为了说服吴昌硕的嫡裔曾孙吴民先,许继锋专门跑去吴民先的老家安吉,和对方深谈了两次吴昌硕的作品,最后两人谈成了忘年交。 拍摄过程中,许继锋也有不少遗憾:“三年前,我们本来已经跟书画大师饶宗颐先生约好了,等年后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到他的老家去拍一次,想不到春节的时候,他的女婿给我打电话说先生走了。还有高式熊先生(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生前曾任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他曾在医院里答应我说,等回家以后就给我们写个‘西泠不冷’,可惜后来他再没能离开医院……” 幕后 一张老照片里的故事 人生有遗憾,也会有惊喜。 西泠印社的库房里面,如今藏着1万多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00多件。但让许继锋更为看重的,是西泠印社从创社以来保留的几百张、几千张甚至上万张的旧照片:“这些旧照片成为我这次讲故事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像支持。” 这部纪录片里出现的历史影像资料,都是摄制组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的。一张看似普通的旧照片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丰富的历史信息。 这次拍摄,最让许继锋惊喜的就是,他在采访丁如霞时发现的一张老照片。照片出现在第一集《君子》中,是西泠印社三位创始人和第一任社长吴昌硕摄于1912年的合照,“这个瞬间真的是很宝贵的,当时四君子互相谦让,谁都不愿意当社长,于是吴隐设下了家宴,请来了吴昌硕先生,希望和朋友一起劝服对方能够作为海派领袖来担任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 吴昌硕登高一呼,天下精英云集响应: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成为西泠印社社员。此后,西泠印社迅速发展,进入黄金十年。 许继锋说,从这张照片中,其实还可以看出吴隐的家境,原来100多年前,穿西装、吃西餐、抽雪茄、打弹子、喝咖啡已经在中国盛行,甚至成为当时重要的时尚标签之一。 采访的最后,许继锋说自己打算等退休了,就去孤山当志愿者,给大家讲讲金石文化,“真的,我对西泠印社的那种感情,已不是一两部纪录片能容纳得了的。很多朋友已经约我了,让我带他们去孤山,给他们讲金石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