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哔哩哔哩联合主办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发布会在线举行,其中数据披露,2020年,中国15部国产纪录电影进入院线放映,总票房为8052万元,约合1239万美元,同比增长51.4%。但与2017年、2018年的票房高度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的保守统计,2020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9.19亿元,同比下降2.3%;年生产总值为64.33亿元,同比下降3.4%。这其中,疫情的影响是巨大的。 “疫情对纪录片产业的影响复杂多面。生产受阻,但需求旺盛。传播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品牌力量进一步强化。纪录片社会价值再次凸显,担当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表示。 在过去的几年里,各类文化纪录片屡屡引爆热度,在大小屏屡屡引发观众热议,其背后既有对时代记录爆发出的力量,也有纪录片对于新时代文化使命的一种必然担当。 2020年 纪录片充满着时代记录的价值与力量 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用镜头真实记录,非虚拟讲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在这一人类共同面对的公共危机事件面前,跟疫情相关的纪录片成为2020年纪录片的主要议题。 2020年在大小屏上线的国产疫情纪录片共44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较早回应社会关切,2020年2月3日开始播出32集系列微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直到,2021年1月22日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在武汉封城一周年前夕公映,这一主题的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贯穿全年。 从央视到地方卫视,从视频网站到短视频平台可以说覆盖了“全景到特写”的各个角度,同时还积极发动网友投稿,以5000人在同一日拍摄疫情下生活编辑而成的《一日冬春》…… 纪录片在疫情暴发之下的“高产量”也让人们得以重新评估纪录片蕴含的价值与力量。这些留存下来的影像资料也将成为后人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学的重要史料。 未来 记录文化使命的纪录片将更受关注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上线网络纪录片259部,相较2019年,涨幅超过70%。在全网融媒传播指数前30中,纪录电影占3席、电视纪录片占14席、互联网纪录片占13席,这说明媒体融合已进入实质阶段,全媒体传播已经开启。2020年,“破圈”成为纪录片传播热词,用来描述作品打破原有圈层,触达更为广泛的受众,建立跨越圈层的影响力。 11日晚,记录西南联大学子的纪录电影《九零后》在杭州进行路演,此次总共会在全国十余个城市进行巡回路演宣传。这也是近年来少有的大规模宣传的纪录电影,片方在对影片的信心背后,是文学纪录片成为未来趋势的一种表现。 “实现小康之后,物质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们对精神与文化层面的追求也更迫切。”《九零后》导演徐蓓曾创作了一系列豆瓣高分文化纪录片,对这几年的改变和趋势有自己的经验与见解。 文学纪录片是2020年度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文化事件。《掬水月在手》《文学的故乡》《文学的日常》等片,以文学之美述说忙碌中的芸芸众生。不只在国内,BBC也推出了《塑造我们世界的小说》《伟大诗人杜甫》等8部文学纪录片,日本NHK播出了《三岛由纪夫第50年的“青年论”》。 这一类纪录片的流行也顺应了近年来文化类纪录片广受好评的趋势。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开始,文化类纪录片只要用心走心,就很容易“俘获”人心并获得“破圈”式的传播。比如,今年大大热的《敦煌:生而传奇》,还有浙产纪录片《王阳明》。可见,在坚持大片化制作的前提下,还是需要体现时代特质的文化审美,才能被多观众认同,起到更好的传播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