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文化杭州
 
一支竹笛 一项非遗技艺 富裕了小山村
2021-10-27 08:30

今年9月1日,央视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中,航天员聂海胜在太空展示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而那支竹笛,被眼尖的竹笛匠人认出:它是来自杭州余杭的“中泰竹笛”。

余杭中泰是远近闻名的“中国竹笛之乡”,中泰竹笛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近年来,当地以中泰竹笛制作技艺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为抓手,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

如今,中泰竹笛年销量达300万支,总产值3.4亿元,产品份额占到全球竹笛市场的85%。一支小小竹笛,富裕了小山村,“声”动了世界,还飞入了太空,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

一个匠人的样本:非遗传承人黄卫东的创业之路

汽车行驶在乡间道路,导航地图上,“灵声乐器有限公司”“亲音笛箫社”“虚心竹乐乐器厂”……一家家竹笛企业的名字次第显现,仿佛一路奏响着笛音。记者来到了“中泰竹笛”的核心产地——紫荆村。

紫荆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竹林资源,全村共有苦竹面积约2.8万亩。早在上世纪80年代,紫荆村的苦竹作为原材料销往全国各地的民族乐器厂。后来,村民们意识到,如果掌握了制作乐器的技术,从卖原材料变为卖产品,收入会大大增加。于是,一批村民开始跟着来自上海的乐器师傅学习制作竹笛。

“一眨眼,我已经做了36年笛子了。”中泰竹笛制作技艺区级传承人黄卫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他是较早学习制笛的村民之一。1985年,黄卫东18岁,进入村办民乐厂,开始了制笛生涯。黄卫东学得认真,几年下来,熟练掌握了整个工序的流程,又跟着上海来的陈建萍师傅学习制作高端笛子。由于勤奋好学,他成了陈师傅的关门弟子,手艺越来越好。

1993年,黄卫东开始自己干,在家里开起了竹笛作坊。“当时就我一个人,一边做笛子,一边想方设法把笛子卖出去。”为了打开笛子销路,他背着笛子样品,全国各地去推销,最远去过成都,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

最初,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他的主销地。那里销量虽大,但相对低端,一支笛才卖8毛钱,刨去成本,利润很薄,“勉强比打工强一点”。黄卫东并不气馁,沉下心来把每一支笛子做好。他做的笛子音色美、发音准、做工精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的认可,成都笛子演奏家胡结续、浙江笛子演奏家蒋国基、上海演奏家俞逊发等名家都成了他的顾客。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黄卫东的笛子被演奏家们带到世界各地演出,口口相传,不但国内的演奏家、乐团来联系采购笛子,不少新加坡、美国的国外乐团也找上门来。黄卫东的笛子一度出现一笛难求的局面。

随着村里竹笛产业的发展,黄卫东的小作坊规模也不断扩大。2015年,黄卫东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每年生产竹笛2万支,产值超过300万元。“未来,高端市场将是我们的主打方向。”今年,在保留原有品牌的同时,他又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高端竹笛品牌——“黄卫东”,竹笛上的每个落款,都由他亲手刻下。

一个村庄的蓝图:“非遗+创新”带动乡村共富

黄卫东是紫荆村凭借竹笛走上富裕之路的缩影。在紫荆村,许多村民和他一样,从普通农民起步,通过努力学习,掌握了竹笛产业的核心技术,然后自立门户成为竹笛企业主,改变了经济状况。如今,这个人口仅3000的山村,已经有竹笛相关生产加工企业160多家,带动就业人口1000余人。

“年销量达300万支,总产值3.4亿元,产品份额占到全球竹笛市场的85%,去年我们还被评为全国亿元村。”紫荆村村委委员欧岳鸿自豪地亮出2020年的“成绩单”。

这份出色的“成绩单”,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持密不可分。近年来,余杭区以“传承保护、合理利用”为宗旨,大力推进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中泰竹笛制作技艺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要保护,要传承,首先得有“人”。为推动中泰竹笛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中泰街道培育了1名省级传承人、3名区级传承人、1家余杭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还定期举办“明礼学艺 薪火相传”竹笛制作技艺拜师仪式,邀请省内外资深竹笛专家前来带徒传艺,传承队伍不断壮大。每年,中泰都要举办竹笛制作比赛,激烈的比拼,促使制笛匠人们不断提升技艺,也让中泰竹笛的质量不断提高。一群“笛二代”也茁壮成长,例如,黄卫东的女儿黄毓从小在笛声中受到音乐的熏陶,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做起了笛子演艺培训工作,和父亲一起推广中泰竹笛品牌。

要让非遗项目蓬勃发展,必须考虑经济效益。近几年,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余杭区对中泰竹笛制作技艺进行“互联网+非遗”的融合研究,推动非遗保护工作转型升级,扩大竹笛销路。他们组织专家进行“互联网+非遗”笛箫研讨讲座,定期开展“互联网+非遗”技艺培训,还举办网络营销培训。这些培训的效果渐渐显现,目前,紫荆村已经有60多家淘宝店,30多家天猫店,网络销售额达到4800万元。

此外,当地还围绕竹笛,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旅游活动。每到夏天,紫荆村就分外热闹,来自全国各省市以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的海内外笛友汇聚于此,参加这里的“水上音乐会”,小山村笛音袅绕,数日不绝。还有“竹笛艺术夏令营”活动,数百名中小学生来这里参观制笛生产流程,体验学习制笛技艺。这些项目,不仅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特色产业要蓬勃发展,离不开创新。”中泰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继续挖掘非遗内涵,大胆创新,为中泰竹笛特色产业赋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姜雄/文 丁以婕/摄 编辑:吴阳杰
 
动态信息 更多 >
· 王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 牢记嘱托谋发展 接续奋斗向未来
·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举行预备会议
·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 心声带上来 力量聚起来 继续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童心迎亚运、童谣来记录、童趣溢心间
· 杭州市检察机关出台保障亚运十大举措
· 111家企业加入“朋友圈” 杭州亚运会招商实现历史突破
· 创新能力全国第二,杭州凭什么?
· 杭州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创历史最佳
运河二通道 水陆大会战
杭城再落雪
3D打印“冰墩墩” 科普冬奥梦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