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一代,鲜衣怒马;且歌且行,不负韶华。 今年春节,代表杭州歌剧舞剧院登上央视春晚的朱清、许宵薇都是95后。去年,年仅17岁的杭州杂技总团少女时义玲问鼎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金狮奖”。1996年出生的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演员翁瑜,则作为送文化下乡的年轻人代表,去年8月登上了《人民日报》。 杭州文艺界迎来了这样一代新人:勇于表达、格外自信,更拼尽全力,让青春在新时代吐露芳华,助力打造别样精彩的新天堂。当站上证明自我的舞台,他们以足够的底气和闪耀的光彩告诉世界——“看,这就是‘Z世代’!” 去年,在杭滑“永远跟党走”系列三大演艺活动中打头阵的,是刚从浙音声乐歌剧系毕业不久的翁瑜。除了出演杭剧小戏《小姑贤》,同一时期她还首次举办了一场独唱音乐会。 “其实在创排初期,我询问过她的态度,撑不下来的话,杭剧小戏就换其他演员顶上。” 攒着一股劲儿的翁瑜,让院长董其峰放心。这个要强的姑娘在舞台上绽放的光芒有多耀眼,平时在台下就有多拼。尤其是排练《小姑贤》的时候,她跟着老师汪谊华,从几乎零基础开始,天天练到脚底起泡。 对于这群时刻在燃烧的年轻人而言,热爱抵万难,坚持为梦想。在杭杂团长李洁眼里,拿下“金狮奖”的时义玲比同龄演员更能吃得苦中苦。“其他人练早功,然后中午下午训练,而她早中晚都要进行单独训练,日复一日。”代表杭滑登上央视的00后侯圣霖,每天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杭滑排练厅,一有空就找曲艺非遗传承人“取经”,博采众长的同时还自学乐器。 所谓的“Z世代”、00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外界的误解。他们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孩子,都在各自的人生赛道里拼尽全力。更可贵的是,他们还有拥抱时代的自信,以及破旧立新的勇气。 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去年创立的戏剧厂牌“贰捌零号剧团”,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新生力量组成。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亮相杭州戏剧节、江南青年戏剧节、乌镇戏剧节等国内舞台。今年,在杭话重点演出尤其跨界实验性项目中,将由这群年轻人挑起大梁。 “他们有自己的圈层文化,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能将这些东西吸收并运用到艺术的创作与表现中。这是这代人的一大闪光点,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杭话总经理张媛希望这个“Z世代”剧团,能打破杭话原有的传统与可能。 除了独立、热情、勇气、坚韧,在不少新人身上,我们还看见了一种尤为珍稀的气质——轻盈。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遵从自己的内心,一步一步接近天空。他们生在富强时代,促成了这种不必背负现实压力的轻盈,并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内生动力,使得他们的艺术之路更加专注,更加纯粹。 这一代的天赋和努力,值得被看见。去年初夏的一场杭州爱乐乐团线上招聘,年仅24岁的小提琴手冯柳从让团长李亮、艺术总监杨洋和乐团大首席袁泉眼前一亮。“她的专业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无可挑剔,但是让一个毫无乐团经验的毕业生来担任乐团副首席,史无前例。冒这个险,值得吗?”李亮说,在此之前,杭爱副首席的位置已经空缺了四五年之久。 “冯柳从的出现,使我想到了23岁就成为柏林爱乐长笛首席的帕胡德。”“这样一个天赋异禀的少女,如果今天从我们手里溜走,她一定会成为其他一流乐团的未来之星。”三个人最后一致决定,破例让冯柳从担任杭爱副首席。 培养好明天的“台柱”,需要文艺界为他们搭起一个绽放光彩的舞台,更需要文化单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魄力。今年,杭州推行“一人一策”培养方案,着力培养一批舞台艺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和艺术家。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成为重中之重。 这样的事,杭州各大文艺院团也一直在做。“年轻人要成名成家,要有让人记得住的作品。”张媛介绍,今年杭话为入团刚满两年的王晨阳量身定制了一出原创戏剧《莫比乌斯旅店》。“这个新人可塑性很强,艺术表现成熟,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我们要用好作品,留住并孕育好演员。” 杭滑、杭越则在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路上下足了功夫,推动城市历史文脉的薪火相传。杭滑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入团未满一年的00后登上了非遗舞台。杭越不少剧目则以师徒同台新老同角的方式呈现,部分最新创排和经典复排更是由90后、95后担纲主演。 希望这群心里有光的新世代,在追逐光的路上,终能成为自己的光。“后浪”奔涌的舞台上,他们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