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古陶瓷迷,也是《杭州日报》考古栏目的粉丝。退休后,我没有别的爱好。记得是2004年4月的一天,我和老伴一起到南宋官窑博物馆后面的山上寻找野菜,忽然,在地面上发现了一片古陶瓷碎片,自此,打开了人生新世界……” 出生于1953年的楼明初老人清瘦寡言,但向记者说起对于陶瓷的喜爱则热情洋溢,他从包里拿出一袋袋密封好的陶瓷碎片,密封袋外都做了标注。例如,什么时间从哪里拾得的。“我喜欢收集古陶瓷,也喜欢收集杭报的考古新闻,从你们第一篇起,每篇都反复读……”楼明初说。 爱好源于“热爱” 楼明初说着拿出一叠叠剪报,摆满整个桌面。仔细看看,这些剪报都是《杭州日报》上关于考古的报道,尤其是《杭州考古 发现杭州》专栏,几乎每篇都有,有些还做了笔记。“你们的报道让我学到了更多文物知识。”楼明初说。 2004年起,楼明初有这个爱好后,每逢雨后,就出门散步,在被雨水冲刷过的泥地上,很容易发现一些不同时代的“惊喜”。 “2007年至2012年间,我住在拱墅区和睦新村,当时和睦新村旁边的小河直街和西塘河以及周边旧城正在改造,我经常去附近散步,捡到了很多瓷片。”楼明初说,“最惊喜的一次是2010年,当时在余杭塘河旁边水沟下面的农田里,我发现很多疑似良渚遗址的陶片,有黑陶、红陶,还有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何形纹饰的印纹硬陶,其中一片陶器内还有一粒稻谷呢!” 这些年来,拾得的瓷片太多了,一件都舍不得扔,楼明初甚至为了这些心爱的陶瓷片租了间小屋子,将它们分门别类,每每空闲就一一擦拭,仿佛同这些旧时光在“聊天”。 “热爱”在杭州被“滋养” “因为收集你们的报纸,所以我拥有了很多学习的机会。” 楼明初通过本报报名,参与了很多杭州文博机构组织面向市民的培训讲座。例如,2018年9月参加了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举办的浙江青瓷培训班、市考古研究所举办的青瓷讲座学习,2021年参与密渡桥遗址出土瓷器专家交流会……收集的瓷片越来越多,储备的陶瓷专业知识也与日俱增。 楼明初被家人形容“平常少言谈”,但一旦拿起这些陶瓷片就可以口若悬河、如数家珍。 “你们看,这是中晚唐时期越窑生产的青釉玉璧底和玉环底碗残件;这些是南宋时期龙泉窑生产的青瓷碗残件,碗外腹部多装饰莲瓣纹,它们的釉层较厚,表面会呈现出如玉一般的质感,审美价值极高。”一边收集,一边学习,楼明初沉醉其中。“一些龙泉窑的器物内底会装饰有五瓣、六瓣、八瓣的花朵,还有一些则戳印‘河滨遗范’,这些可能和‘舜陶河滨’的典故有关。这几天我又发现一块龙泉窑青瓷碎片,挖起来一看,厚釉、玉质感很强。” 你以为楼明初是退休后没事做,才全身心投入到这个爱好中吗? 不是。如同这个城市大多数老人一样,他和夫人退休后,从湖州来到杭州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帮孩子们做饭、带孙辈。“他做饭手艺好着呢!”一旁的夫人周晓莺女士笑着称赞道。 生活就是这样,要脚踏实地做好生活琐事,也依然可以沉下心来向往“诗和远方”。 楼明初说,有了这个爱好后,感觉身体越来越好,生病也少了。“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对公众开放的讲座和培训非常多,只要留心,处处都有学习的好机会……在杭州做一个考古迷很幸福。” 楼明初想把一些有价值的陶瓷片捐给考古所或者博物馆,后续本报将跟进相关事宜,希望帮他一圆“考古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