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清中初鸣遗址探寻良渚文化

2022-05-11 08:30:00

新发现的十余根古木桩 沈晓颜 摄

玉器,是良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据统计,良渚玉家族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5000件。

很多人好奇,良渚时期玉这么多,玉料用量也很大,但玉矿在哪里,这些玉是在哪里做的,又是怎么流通的?直到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距离良渚古城遗址18公里外的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找到了答案。

在杨墩村发现的中初鸣遗址,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规模最大的制玉作坊遗址群,目前已出土了3000多件玉器和陶器等良渚时期的文物,是良渚文化田野考古的新内容,填补了良渚文明在玉器制作发现上的空白,是良渚文明特殊价值的体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初鸣遗址现场负责人朱叶菲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雷甸当地开挖鱼塘出土了大量玉料,并不时有盗掘现象,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关注,推断这一区域可能存在面积较大的制玉作坊遗址。

2017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初鸣遗址的部分地区进行了试掘,发现大量玉料。2017年10月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继续进行了大面积系统调查和勘探,发现和确认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工营建土台24处,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明确了该区域存在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大规模制玉作坊遗址群。

根据出土陶片分析,遗址的年代比较集中,为良渚文化晚期,碳十四测年距今4800年至4500年。同时,考古人员对中初鸣遗址中的木鱼桥、保安桥、王家里遗址先后进行了发掘,均发现人工营建土台,出土大量废弃玉料、玉器半成品以及作为工具的砺石、磨石、钻具和刻划工具等。据观察,出土的玉料品种单一,品质较低,玉产品也相对单一。“这表明,中初鸣遗址是良渚文化时期专门生产蛇纹石玉为主的玉锥形器、玉管的制玉作坊。”朱叶菲说。

据悉,中初鸣遗址考古项目曾获得“2018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并入围“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专家认为,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良渚文化重要的学术增长点,丰富了良渚古城外围考古的内容,与良渚古城遗址共同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沈晓颜 通讯员 边庐生 潘江伟 编辑:吴阳杰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