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厘米火柴棍展现中国建筑之美 杭州这位“宝藏爷爷”的手艺令人叫绝

2022-07-20 08:30:00

又一座“名楼”诞生了

慢工细活出精品

“做了2个多月,现在主体框架差不多搭好了,接下来要铺瓦,大概国庆前可以完成。”在摆满工具的工作台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倪鑫元,低着头认真忙碌着。他的面前,是一座用火柴棍和雪糕棒搭起来的精致皋亭。

火柴棍和雪糕棒这些不起眼的小木料,在77岁的倪鑫元眼里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经他之手,这些小棒子可以搭建出一座座精美的建筑模型。

倪鑫元目前正在搭建的皋亭,高60厘米,底径25厘米,其中主体框架是火柴搭的,底部则是由雪糕棒铺的。每天早上七八点,倪鑫元就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一坐就是5个小时。“先做底部的基础,再起梁,把框架搭好,最后做装饰。你看,这6根柱子就用了450根火柴棍。”倪鑫元边看照片边说,“我从2013年搬来丁兰,见证了这里的发展与变化,而皋亭是丁兰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想用这个作品献礼家乡。”

不仅有皋亭,还有雷峰塔、六和塔、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在倪鑫元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精美,横梁、飞檐翘角、榫卯结构等同样也能深度还原。

作为上城区丁兰街道的新乡贤之一,倪鑫元从小就喜欢动手做手工,“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就爱搬个小板凳,坐在那里做手工,静得下来。”而真正接触、学习建筑,要从他19岁去新疆做知青说起。那一年,倪鑫元在新疆当地的设计院一边学习建筑知识,一边在学校当数学老师,“学了3年的建筑理论知识,当地的一些房子是我们学习之后动手搭起来的,学以致用。”

12年后,他回到杭州,进入城站火车站工作。“我父亲也是城站员工,这里承载了我们两代人的回忆,所以我就想做一个老城站的模型。那会儿空的时候就在站里逛,看看建筑的构造,抽闲暇时间慢慢做,花了800多天才做好,用了19832根火柴棍。”

这么多火柴棍从哪里来的?“我想到有一个朋友在杭州火柴厂工作,就托他买了两大箱火柴棍。火柴棍是杨木,这种木头比较软,泡水之后变软可以凹形状,容易做造型。需要比较硬的材料时就会用大家用过的雪糕棒,平时我也会注意收集这两样东西。”倪鑫元介绍道。

别看火柴棍只有3厘米,但只要你有想象力,完全可以变成弯曲的飞檐、门窗、柱子、悬梁、瓦片等各种造型材料。为了给火柴棍做各种“造型”,倪鑫元得先把3厘米的木头通过榫卯结构胶水接起来,变成10厘米、20厘米,再给这些木头做定型。说话间,他拿出了自己的看家宝贝——千疮百孔的一块定型模板,“这块板就是拗造型‘神器’,想要弯一点的木头,固定住1-2个小时就有了,每一个弧度都要差不多,制作起来比较花时间,得静得下心。”

从制作“城站”开始,这一做就没有停下来,这些年他一共制作了30多个木质建筑,涵盖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西湖十景等。“有些地方我专门跑去现场看,比如黄鹤楼,就去过很多次,看它内部的结构;六和塔也是,第一眼起就被吸引住了,随后就制作出了六和塔的模型,还有些得让子女帮忙,打印多角度观察结构……”倪鑫元说。

现在倪鑫元年纪大了,视力逐渐模糊,等做完皋亭,他还想做个北京天安门,因为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向往的地方。“之后我就打算封山不做了。不过,如果看到喜欢的,也许还是会忍不住。”倪鑫元眯着眼爽朗地笑道。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婷婷 上城微融圈 寿亦萍 严荃 编辑:吴阳杰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