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约略说杭州 从时间和空间上一起走读四维杭州
杭州日报讯 108种书,如果放在书架上,足以构成一壁书墙,让人眺望时间的浩荡和沧桑;108种书,如果打开来阅读,足以形成一个世界,让人沉溺于岁月的旷野和丰饶。
2022年的金秋时节,在整整三年之后,在100多位作家共同努力和耕耘下,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终于完整面世。
重史实、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这是丛书启动之际的要求和对读者的许诺,当丛书完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它能够达标吗?从吴越王钱镠到宋室南渡,从马可·波罗的天城之旅到乾隆六下江南,风雅钱塘,灿若星汉。杭州坐拥着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一扇窗口……这些,我们都能够从阅读中打捞出来吗?
一座历史名城的兴起,就要将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扬光大,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更是如此。在一座城市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才是美好,也是强盛。
当回眸古都杭州史,千年回首已经沧海桑田。唯有一种坚韧、永续的东西,杭州先民通过祖祖辈辈的传承,慷慨留给了后人——这就是延续千百年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这是一种深入杭州人骨髓的文化基因,是生于斯长于斯杭州人的集体人格。
这套丛书,能够把杭州传统文化中那些塑造筋骨、凝聚精神、催人勤勉、教人生活的精华汲取出来吗?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通读丛书,仿佛是一次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杭州的一次走读,时间在这座城市的空间叠加,在这个四维空间中,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都显现出来,而这样的旖旎正是这套丛书的风情。
风貌和风景:阴晴雨雪五千年
西湖、运河、钱塘江、西溪、湘湖……杭州是一座水之城,水脉就一直润泽着这座城市,当我们说到杭州的文化,事实上也是和杭州自然的风貌有关。栖居在其中的人,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之后,孕育出了丰富而独特的书法文化、绘画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并形成各具特色的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西溪文化、湘湖文化,自然山水文化绚烂多姿。但杭州的文化既是自然的,也是生活的:茶文化、丝绸文化、中医药文化、饮食文化、刀剪剑伞扇文化……
俗和雅在杭州是融为一体的,就像陈华胜在《一座城市的精神传记》中所写到的,我们如果把杭州当作一个人,如果深入去了解它的话,会发现这座城市斑斓的光和影,而这,是组成“杭州风貌”和“杭州风景”两辑的17种书中所表达出来的:
从写南宋都城的《从都城走向天城》,写浙西重镇严州府的《山高水长严州府》,写杭州城的由来的《我从山中来》,写春秋战国时期的杭州的《吴钩越剑一水间》,写良渚古城的《良渚梦寻》……还是写杭州江河的《水盘腿坐着》,写杭州山脉的《无双毕竟是家山》,写杭州溪涧泉的《掬月流香》等书,都立足于杭州全域,全面系统地挖掘和展示由于杭州的地貌和风景所带来的文化:由古代杭州文化、严州文化、越州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融合形成的“大杭州”优秀传统文化。
这就像写作《山高水长严州府》的朱睦卿所感慨和遗憾的:面对消失了一百多年的严州府,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是哀叹历史的辉煌不再,发几句“我的祖上也曾经阔过”的牢骚而意图一厢情愿地拉住它逐渐远去的背影?还是努力发掘、发现其中的优秀精华加以传承和弘扬,为今日之建设乃至子孙后代所用?这实际上也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毫无疑问,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后者。但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并且只有一本小册子的容量要对上下千年的严州作精当的描写和记录,显然非我的能力和水平所能及,只能以“我已经尽力了”自慰了。
作家的这种遗憾,或许是读者从这套丛书中走读杭州的动力,杭州,它是说不尽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风华:一城湖山竞风雅
《侬是江南踏浪儿》《梦回钱塘的孙权》《江南忆,最忆白乐天》《良臣别传》《前生我已到杭州》《人间始觉重西湖》《空山隐》《一城湖山竞风雅》《云山已作蛾眉浅》《吴越王》《大家问学》《帝王影踪》《天生创造派》《长风吹送书画船》《惠民济世》《在山泉水出世莲》……
“杭州风华”这一辑中的16种书,是杭州历代名人的群像,或帝王将相,或名宦能吏,或英雄忠烈,或隐逸高士,或文人雅士,或才女佳人,或学者大家,或佛道人士……这些人,就像是在时间里沉淀下来的杭州文化名片。
我们现在很难设想,如果没有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加持,西湖该是何等的寂寥。比如说,白居易是西湖的命名者,如何述说他与杭州有关的两百余篇佳作的来龙去脉?如何解析他对杭州文化和城市气质的塑造?白居易之前和白居易之后的杭州有什么不同?在构建白居易漫长人生里这精彩三年的同时,也让我们远眺千年之前的星空,和唐诗之路的遥迢和温暖。
在这些书中,关于白居易、苏东坡等人与杭州有关的故事,只是对他们漫长一生中的片段观察,也许会有浮光掠影的遗憾,但又激荡着无限涟漪,这种涟漪的扩散,是我们对一个灵魂的无限接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白居易之后,杭州才成为杭州,比如在中唐之前,尽管后世称为唐诗之路的,是从长安至东南楠溪江等地的诗人游历之路,杭州当然是不可或缺之地。但在白居易之前,杭州确乎只是一个中转站:一条钱塘江,把浙江分为浙东和浙西,浙东有绍兴,浙西有严州(今建德一带),而杭州居于其间,往往会被忽略。
中唐之后,杭州之美盛绽于世人眼前,但杭州并不仅仅是柔软,还有岳飞、陈文龙等人的“杭铁头”精神。
在书写杭州历代名人的这些书中,顺应“互联网+”趋势和现代语境,顺应当代读者特别是年轻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创新话语表达和叙事方式,通过娓娓道来的文字和情节生动的故事,让丰富厚重的杭州优秀传统文化吸引读者、深入人心,增强了这些人物的可读性和可接受度。
风迹:城门次第开
“时间过得太快了,去年杭州采风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就是一年。如果说,去年采风时,西子湖畔的杭州城于我而言,还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古典女子,这一年里,通过对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此地有名》的创作,我已经被这座秀外慧中的城市深深吸引,与她有过亲切的交谈,并被她的魅力所折服。在探索杭州城不同时期的地名文化时,仿佛有一幅悠长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它吸引着我对杭州历史文化深入了解,反复体验,并乐意把这些独特的感受分享给更多朋友。在创作的每一天里,我被深深地震撼着,并由衷地叹服:此地有名,名不虚传。”
这是外地作家罗鸿写作《此地有名》时,深入杭州采风后的心声,而杭州,其实一直是这样的一座开放大气的城市,这从“杭州风迹”这一辑20种书中可以窥豹。
无论是写杭州古迹遗存的《古迹遗珍》,还是写南宋宫城的《山水之间帝王家》;无论是写街巷里弄的《走遍街巷》,还是写杭州古地名的《此地有名》;无论是写名人古墓的《一梦归去向天堂》,还是写杭州古井的《家门口的古井》;又或者是写石刻艺术的《石头的忠实》,写古城门的《城门次第开》,写馆藏文物的《文物悄悄话》,写杭州藏书楼及文澜阁的《风起文澜》,写杭州古桥的《烟柳画桥》,还是写杭州古码头驿站的《驿站杨柳码头风》,写历史建筑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写杭州园林的《似此园林无限好》等书,都像是杭州的镜像,把杭州的曼妙和幽深展示给读者。
这20种书,颇具时代特色,它们深入挖掘杭州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以现代场景追根溯源,以现代语言铺设文本,以精美图像提升颜值,以古鉴今,以今溯古,古为今用,传承文明,充分展现杭州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
这是因为风吹过,会留下风的形状。
风情和风尚:千年市集声
一个话题是:面对这样皇皇108卷的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之时,我们如何去定义杭州的文化?它是传统的?它是现代的?
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杭州文化一路走来,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并历久弥新,呈现出活态特征。经过历史文化长河的洗练与提纯,杭州文化呈现出优秀的品格,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影响力、强劲的爆发力。比如古老的中医中药能够重焕青春,比如动漫艺术在杭州应运而生,比如传统的丝绸织锦与现代工艺、人工智能合璧……
这一切缘何而生?也许我们可以去领略“杭州风情”(共9种),去感受“杭州风尚”(共9种),在这18种图文并茂的书中,我们能够找到推开这道门的钥匙。
《古人这么会生活》一书中,写的正是古代杭州人的品质生活,品质生活是杭州人的讲究;《千年市集声》一书,则是写了杭州集市的前世今生,《茶都清话》说的是杭州的茶人茶事,《住在杭州有讲究》写了杭州的民居和家具,杭州的服饰、杭州的中医药文化、杭帮菜和杭州美食、杭州的四时游赏、杭州的娱乐、杭州的儒学与书院文化、杭州名校溯源、杭州的商业精神、杭州与国内城市的交往、杭州的佛教文化、杭州历代的对外交往、杭州的道教文化、杭州的民间信仰等都能按图索骥,在各种书中找到落脚点。
或许,这些看似散乱的风,恰好塑造出了杭州气质的焦点,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沉浸,就像写作《千年市集声》的王姝所发现的:“杭州怎么从荒凉的盐卤海侵之地一下子发展成万宝辐辏的繁华天堂,集市怎样与百姓的生计息息相关,又有着什么样的兴衰规律……在本书写作即将进入尾声时,恰逢集市经济的倡导,更让人感悟到集市千年繁华的绵延不绝,再创辉煌的精神内核。”
108种书,便是让我们触摸和接近这个精神的内核。
风俗和风物:岁时风俗相传久
写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材料的收集和取舍,写《老底子逸事》的梁易便遭遇了这样的烦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种困惑,而她在创作《老底子逸事》时则正好相反——可写的、想写的东西太多了!流传在杭州街头巷尾的民间故事数不胜数,一本书又怎么装得下那么多“米”?
梁易思量再三,最后只能按大杭州的区域划分、每个地区挑选四到五个代表性的故事录入。这么做,不仅对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范围,也能很好地体现大杭州的全域特色。在创作时,她还特意加入了与故事相关的史实和历史趣事作为调料。希望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故事,能读出新鲜的趣味。
这大概是写作这套丛书作家幸福的烦恼了,杭州在时间中的积淀太深厚了,在“杭州风俗”这一辑的7种书中,除了《岁时风俗相传久》是杭州风俗文化概览,其他几种除了写杭州民间传说的《老底子逸事》外,还有写杭州灯谜的《灯谜猜不透》,写杭州岁时节日的《岁时有佳节》,写歌谣谚语的《野有歌谣民有谚》,写家风家训的《杭家风范》,写杭州方言的《方言故事木佬佬》……大抵会有意犹未尽的阅读感受。
同样,“杭州风物”一辑6种,更让人看到杭州家底之厚,《天工美物十八拍》是杭州工艺风物的总结,而写南宋官窑的《一色千年》,写杭州刺绣的《绣美时光》,写杭州造纸的《纸里杭间》,写杭州刻书的《天下印书杭为上》,写杭剪杭伞杭扇的《执手千年》无不让人对留存在时间里的杭州风物惊艳和赞叹。
风雅和风韵:一半勾留是此湖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文化名人荟萃,文化成果丰硕,文化样式繁多,文化谱系发达,并具有浓郁的“杭州风”,杭州的风雅和风韵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以诗词为例,西湖(《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溪(《一曲溪流一曲烟》)、湘湖(《兴入湘湖三百里》)、钱塘江(《弄潮诗韵绕钱塘》)、运河(《运河的指纹》)、天目山(《一卷诗书入天目》)、城市(《一城诗韵》)等自成体系,留下了在时间中传诵的诗词,而品读杭州古代文学的《文心锦绣照湖山》,书写杭州雅事的《来往亦风流》,品鉴杭州历代楹联的《楹联之美品钱塘》,收集严州笔记小说的《严州逸事》都让人看到杭州在岁月中的草蛇灰线。
“杭州风韵”一辑9种则偏重于绘画等艺术元素,如写杭州艺术大观的《声画江南》,写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闲云出岫望黄公》,写南宋画院的《几许丹青院画中》,写篆刻与西泠印社的《西泠印缘》,以及《勾栏听曲》《梨园杭韵》《翰墨生香》《画说杭州》《湖光山影映钱塘》等更是折射出了杭州的人文底蕴。
但就像从散文小说中看到杭州的浮光掠影《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书的作家高梁说:“选了八个杭州重要的历史人文地标, 以此为戏台, 意在搭台唱戏, 从历代话本小说、 散文笔记和历史文献里, 挑选相关的精彩章节, 串珠成链, 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 使这些素材纵横交织, 穿越时空, 力图奉献给读者一出出真切的情景剧。戏台上的人, 来一波走一波, 但故事却永远讲不完, 戏文也演不完。”
杭州,又怎么可能写尽和说尽呢?108种书,很厚,但又很薄,在我们书写和阅读“杭州故事”的同时,我们也在延续和创造“杭州故事”。从这108种的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中,我们读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区域特点和江南韵味,但它又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特质,而文化正是通往世界的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