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 德寿重华

2022-11-14 09:16:23

德寿宫遗址发掘保护的4道难关

“这是一块有故事的地方。”

市园林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卓军说,要讲好杭州故事,德寿宫遗址不可缺少。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政权正式定都杭州。在那之后的800年间,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以及灵魂里都镌刻着“南宋迹忆”。

2021年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公布,杭州南宋临安城遗址及官窑遗址上榜。

“德寿宫遗址项目,作为南宋临安城内等级最高、考古发掘面积最大、复原研究最充分且向公众开放的皇家宫殿遗址,是最原汁原味展示遗址、再现南宋建筑风采的遗址博物馆;首次在复原研究基础上用数字化手段, 全面系统地展示、解读遗址;首次对潮湿地区土遗址进行大面积系统性病害防治、保护、监测的积极探索;首次全方位系统地展示南宋时期历史文化全貌……”卓军介绍。

这么多“最”与“首次”,也决定了德寿宫项目备受瞩目——据统计,在这片土地上,发现大型宫殿基址、砖砌道路、假山基础、排水设施等诸多遗迹,出土各时期文物6696件(组),登记的小件达3000余件(组),其中陶瓷器、砖瓦脊兽、动物骨骼及骨器、铜钱占多数,另有金银器、漆木器等;德寿宫遗址和曾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老虎洞南宋窑址等,共同丰富了南宋临安城遗址这一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内涵。

2020年,市委市政府部署启动德寿宫项目后,市园文局与上城区联合组建了工作专班并于同年12月举行开工仪式,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些都是关键词。卓军说,德寿宫项目规模不算大,但集中了文物保护展示的几乎所有难题——如何解决潮湿地区土遗址的病害防治这个世界性难题?如何破解土遗址可看性很差的问题?如何用有限展厅面积全面展示南宋文化?……这些都是要带领团队努力去跨越的一个个难点、一道道难关。

如今,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顺利完成,11月18日面向社会开放。据悉,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136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321平方米。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首次系统阐释南宋历史文化和文物遗产、规模性保护展示宋韵文化的重要窗口,不仅将为我国遗址博物馆再添新成员,也代表着杭州在国际化大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上又创“新举”。

难关1 发掘 城市考古,“拼图”保护“孤立无援”的古代遗迹

德寿宫所在地,原属临安城望仙桥东甲第一区。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后,在此地改建出德寿宫,孝宗禅位后也生活于此,两代帝王在此生活共四十余年,因位于皇城以北,故又称德寿宫为“北内”,是南宋初期的政治中心之一。鼎盛时期,德寿宫内拥有建筑270余间,北苑“小西湖”划分为四大区域布置春夏秋冬四季景观……

“城市考古类似于拼图。”市考古所副所长王征宇说。南宋临安城与现代杭州的“古今重叠”,绝大部分遗址都处在人烟密集的老城区,且深锁于土层与时光之中。而且,城市考古的难度在于这张“拼图”过于巨大,且每一块“拼图”都显得“孤立无援”。

为了掌握南宋临安城遗址的状况,近三四十年,考古学家们在这片土地上见缝插针地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唐俊杰从事考古工作近40年,杭州大大小小的考古项目几乎都有他的亲历与见证,对于德寿宫遗址,他如数家珍。

20世纪80年代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杭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组成的“临安城考古队”,对南宋临安城尤其是皇城做了大规模调查勘探,初步探明了皇城几面城墙及主要宫殿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后,临安城考古工作全部由市文物考古所承担,在老城区先后进行了数十次规模不等的考古发掘,发现一批重要的南宋遗迹和遗物。

“数十年来,经过一代接一代的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到目前为止,对凤凰山皇宫、太庙、德寿宫、钱塘门、南高峰塔、朝天门等十多处遗迹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市考古所所长胡利红说,令人欣喜的是,其规模和意义仅次凤凰山皇宫的德寿宫考古工作,经历四次大型考古发掘,历时近二十年取得诸多重要成果——2001年发现东宫墙、南宫墙和部分宫内建筑遗迹;2005—2006年发现西宫墙、大型夯土台基和精巧的园林建筑;2010年基本明确德寿宫遗址中轴线南部殿堂类建筑的分布格局;2017—2020年,发掘出德寿宫中区中轴线大殿基址,西区次轴线上的一组南北向分布的建筑群……其基址范围推测为东至直吉祥巷、南至望江路、西至中河中路、北至梅花碑一带,占地面积不小于11万平方米,无疑是南宋建筑和园林的集大成者。

据悉,考古工作者将这些建筑遗迹按地层叠压关系和对应的营建时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建筑为宋高宗初住时(1162—1166年)的德寿宫,第二期建筑为宋孝宗扩建德寿宫(1167—1188年)时期,第三期建筑为重华宫与慈福宫时期(1189—1206年)。“德寿宫遗址第三期建筑,是考古发掘出来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建筑基址。”市考古所施梦以说。

难关2 保护 对抗潮湿,创新大规模系统保护南宋建筑园林遗址

“当我们用手铲轻轻地揭去2.5米至4米厚的古今尘土,殿址、廊道、水池、假山逐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入行近10年的施梦以说,宏大的历史画卷仿佛缓缓展现在眼前。

2022年2月市考古所保障团队进场开始遗址清理工作,将2020年第四次考古完成后出于保护回填的沙土进行清理。施梦以说,说是清理,其实相当于第二次重新发掘,只是考古人员心里的笃定程度更清楚些;清理过程虽不长,但是复杂且痛苦,因为当时参观栈道的钢架施工已完成,有部分区域特别低,作业人员需要趴着或爬进去……

“当时现场涉及数十家单位交叉同时施工,噪音、扬尘等环境复杂,这与一般的田野考古相比还是有差别的。”为了更好地工作,刚刚加入市考古所的李元初在德寿宫附近租了房子,“上下班走路5分钟就够了。因为工期紧,要和很多单位协调,但现场噪声大,相邻双方讲话都很难听清楚;清理出的近一万立方米的沙土清运更是困难,后来靠建筑单位帮助,通过传送带等机械手段,才赶在两个月内完成工作。”

对土遗址而言,回填是最好的保护方式;但对于链接过去与未来的德寿宫遗址而言,应当恪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市园文局工作人员说,在50余位国内权威专家的帮助下,基于对遗址的整体研究评估,最终对4000余平方米“最有阐释价值”并具备“露明展示条件”的遗址进行原址原貌展示。

“南方水多,地表一米以下就是水,不像北方考古,吹口气就能清掉灰。”唐俊杰幽默地表达了南北考古的差别。2018年记者曾走进第四次考古发掘的德寿宫遗址,看到的是掘地三尺的土基坑里,无数水泵管道纵横交错,可见南方考古的艰辛。

要实现原址原貌展示德寿宫遗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实现大范围系统保护潮湿环境下的南宋建筑园林遗址?

“解决这个复杂问题关键是止水防水和病害防治。”市园文局工作人员说,他们根据遗址的病害类型做出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该加固的加固,该修复的修复,对霉菌苔藓这些微生物病害进行杀灭和预防;为了进一步保证保护展示过程中遗址的安全,有效预防病害发生,还开展了针对性的保护监测。此外,为阻隔大气降水,经充分论证后,还为遗址设计了保护厅棚。

难关3 修复 修旧如旧,让破碎瓷片穿越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一句称赞,令无数人对越窑瓷器心向往之。随着德寿宫展示工程(遗址博物馆)的开门迎客,一大批珍贵的南宋文物也与大家见面。

据介绍,博物馆充分挖掘了3000余平方米空间进行布设展览陈列,展有龙泉窑青釉六方七管占景盆、官窑粉青釉鹅颈瓶、龙泉窑粉青釉长颈瓶等文物190余件(组),布设有纪录片、建筑模型、场景再现等各种形式的展项,巧妙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氛围,创新叙事方式和传播语言,丰富展陈结构和观展体验。

“大家现在在博物馆看到的一百多件文物,大多数是我们团队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修复的。”胡利红说。据统计,德寿宫出土残片有6000多件,瓷片数以万计。从瓷片到完整的文物,这中间有一个漫长的修复过程,而古陶瓷修复是文物修复界首推难度大、品质要求高的一门技艺。

“德寿宫出土文物瓷片中,最让我们崩溃的就是很少见的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六方七管占景盆了,因为残片太多了,还分批次来的,光拼接全,我们就花了两周多的时间。”市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文物修复师徐天赐说。

“通俗来说,它就是南宋时期的花瓶。”市考古所李迎拿到该件器物时,发现器物上的七根筒管已全部缺失,这也意味着修复者失去了可供翻模的原件,好在省文物局专家悉心指导,大家一起从典籍中找到记载同类型器物的文献和图片资料。“根据记载,最终确定筒管的高度应低于口沿3毫米,误差1毫米,中心筒管应略粗于周围6根筒管。”李迎说。

德寿宫出土文物修复大多都经历了类似李迎这样的“阵痛”。

胡利红说,这些修复文物基本遵循了两个原则——首先是保全文物信息。现在在展厅里看见的几乎是无痕修复,但通过仪器依然可以发现原来的信息,例如,敲击点、使用痕迹、书写痕迹、窑址信息等,这些都尽可能地最大程度地去做保留;其次,选择种类上基本涵盖德寿宫当时生活人群的基本面貌。有高级的南宋官窑,也有周边普通窑口出的器物。“官窑修复了20余件,其中礼器10多件,碗、碟等器类10件;龙泉窑修复20余件;德寿宫还发现很多定窑,我们也修复了10多件,还有福建建盏,附近窑口的茶器、香器、香炉……欢迎大家到博物馆现场来看看。”

难关4 展示 文物“说话”,讲好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的南宋故事

2020年5月市园林文物局第一时间组建了“德寿宫遗址公园暨南宋博物院(一期)项目展示小组”,积极推进该项目展览文案的策划编撰工作,市考古所杨曦就是其中一员。

“成员都是行业相关的专家、学者以及工作人员,接下来的2年,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依托德寿宫遗址,如何讲好南宋故事’主题展开的。”杨曦说起来有些“轻描淡写”,但是“知易行难”是常态。

“第一步,全面搜集各类资料就是一项大工程——我们分工查阅古籍文献、宋代绘画作品等文字、图像资料,全方位了解南宋社会的政治、生活状态;接着参考南宋史研究的相关论文、专著,充分认识南宋时期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此外,还专访研究南宋史的专家学者,精准把握南宋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通过积累夯实基础研究,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石’。”

遴选优化展品也不容易。要知道,德寿宫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标本,如何选出一批既能体现德寿宫皇家风范的器用之具,又能表现南宋生活风情的什物之皿?

“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德寿宫出土的文物,其次,再从历年南宋临安城考古发掘中遴选出合适的展品。以瓷器为例,既要窑口丰富,用途类别也要多种多样,有礼器、陈设器、日用器具等,多方位展现宋式生活的美学,让民众欣赏到宋代繁华昌盛的物美气象。”杨曦说。最终,团队从历年临安城遗址出土文物中,尤其是以德寿宫出土文物为主,遴选出1000多件,最终确定200余件为展览展品。

“我们横向对比国内外遗址博物馆展示展陈手段后,采取了室内展示展陈、数字化展示、遗址模拟展示等手段,系统展示南宋历史文化全貌和历史文化。”工作人员说。

“以文物保护传承为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打造杭州的南宋文化品牌、彰显杭州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地位。”市园文局主要负责人说,这是对总书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思想的有效落实,也是我们对德寿宫项目的实践和愿景。

德寿宫复建的4大难题

宋式风雅,在形在韵。

在杭州中河高架东侧,与胡雪岩故居一街之隔的地方,便是昔日的德寿宫,未来的南宋博物院(一期)。拾级而上,门口两棵黑松挺拔有力,威严冷静,正所谓“金张欲得朝朝见,接与兰阶岁向荣”。

视觉中央的牌匾上赫然印着四个字——“德寿”“重华”。

日前,由浙江三建承建的南宋博物院(一期)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EPC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杭州如何复原南宋建筑的风貌,充分挖掘展示宋韵文化价值内涵?项目负责人浙江三建品牌项目经理梁绍春笑着说:“我们主要从遗址展陈、建筑复原和数字展示三方面开展工作,在保证遗址本体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面性地展示德寿宫遗址。”

据悉,该项目用地面积21367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2321平方米,由5个低层单体、宫墙、围墙组成。这座皇家宫殿建筑将以德寿宫遗址博物院的身份精彩亮相,立体展示以宋韵文化为主的历史建筑群落。

难题1

建筑怎么复原——

充分还原“宋韵美学”

从整体布局到构件细节都有史可据

山光水色无尽时,千岩万壑藏云烟。

“德寿重华”不仅寓意美好,还点出了其历史脉络。

这个名字是源于这里曾经的两位“居住者”——德寿宫始建于绍兴三十二年,为宋高宗赵构退位后居所;在宋高宗时期被称为“德寿宫”,宋孝宗时改为“重华宫”……建成后的德寿宫屡经变迁,至开禧二年后逐渐荒芜被毁。

今复建之后的德寿宫是杭州传承宋韵文化的重要场所。

梁绍春说,建筑复原延续了“南宫北苑”格局。其中,中区宫殿主殿遗址是德寿宫遗址最具可看性的宫殿,其主殿开间达29米,是目前杭州城内发掘面积最大、规制等级最高的皇家宫殿建筑。

梁绍春带着我们边走边看,一根根粗壮的木柱令人震撼。

宋代是中国古代木作的大发展大转型时期,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形成了重要的“宋式”木作文化特色。德寿宫宫殿主体结构全部采用柚木,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不使用一根钉子却坚固无比。

“非洲柚木纹理细腻,质地坚硬,耐久性、稳定性都比较好,而且古色古香的色泽能较好展现宋韵之美。”梁绍春说,为此还集合了全国各地20多位有经验的木匠师傅。再以栏杆上的望柱头图案为例,在考古文物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比对各种文献资料,一个小图案,往往需要经过10多轮的反复修改才能定稿。

大到整体布局,小到构件细节,都有史可据,每一处都有满满的故事。

以南宋有名的香糕砖为例,一片香糕砖的复制,有多不容易呢?

第一步,得有设计稿,再根据定稿,进行样胚制样。“我们很幸运,德寿宫遗址里, 就发掘出完整的十字拼花香糕砖路面。怎么砌的?也看得清楚。”基于此,施工方经过反复比对,终于在河南找到一家企业,打磨出了这批香糕砖,“这种砖比普通的砖要沉,硬度强,敲起来清脆些。”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永说。

砖好了,怎么砌?这也不简单。砌砖的师傅是“一心一意专一行”的有着浙江工匠、浙江最美建设人称号的聂伍军。聂伍军19岁就拿起了泥刀,从搬运砖块水泥手工拌砂浆到砌筑,手上的血泡长了破,破了长,最后成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古代的匠人用了巧妙的排列法排出了十字拼花图案。有多花费功夫呢?以西区遗址走廊上的那小片香糕砖路为例,我们两个人砌了近五天,恰好与遗址的区域形成对比,精巧又漂亮。”聂伍军说。

香糕砖仅仅是冰山一角。在现场,我们看到宫殿屋顶的脊饰瓦件有正吻、垂兽、戗兽、走兽、套兽、瓦当、滴水、火珠等多种形态,斗拱、柱础石、格子窗以及吻兽的屋面也各具特色。“每一样都没有现成的,都是如同香糕砖,一样一样去‘磨合’出来。”梁绍春说。

难题2

遗址怎么保护——

斗挖肩挑小心翼翼 既当施工员又当文保员

要对两处4600余平方米,符合露明条件的遗址开展施工,这对施工方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文物保护,人人有责,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地下是文物,大家要小心……”工地整个建设过程中,只要一走进大门,就能听到喇叭声。“脚下都是文化遗产,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文保法。”梁绍春回忆,不同于普通地下室基坑开挖,德寿宫项目在开挖时遗址大约有2米厚的回填土,由于涉及文物保护,不能使用大型机械来操作,必须先用小型机械挖一部分,余下大约还有1米厚的覆盖土,全靠工人一斗一斗挖出来,这些共计4300立方米的土再由工人一肩一肩挑出来。

开挖中,施工人员不仅要使出“愚公移山”的力气,更要 “火眼金睛”时时重点监测遗址本体,确保其不被水泡、不受侵蚀、保持稳定。项目中身兼数职的施工人员此时又多了一个身份——文物保护专员。

“项目部始终把文物保护放首位,将遗址展陈和建设复原完美融合。”作为项目负责人,梁绍春对待文物尤其小心翼翼。文保部门要求,在挖掘至离文物遗址80厘米时,不仅要降低挖掘速度,还要设专人在一旁监督挖机动态,实时保护文物遗址安全。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牢筑文物安全保护意识,对涉及文物位置的作业活动严控一动作、一评估、一方案“三不缺”。

“德寿宫遗址于1984年发现,市考古所在2001年、2005至2006年、2010年以及2017年至2020年,先后对其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市考古所梁宝华说,这一次我们考古队员再次踏上被回填的遗址,除了对遗址进行重新清理外,还与施工方沟通配合。几十年来,梁宝华一直奋斗在田野,曾经连续多年带队发掘德寿宫遗址的技术骨干,67岁的他已退休,却仍然活跃在一线。

老党员梁宝华还有个科班出身的年轻党员“徒弟”李元初,师徒俩时而协助清理,时而协调与考古工作相关事宜,或处理各类临时出现的问题。日复一日,老梁成了德寿宫遗址现场“有什么事有他在放心”的“梁教授”;小李则成了建设方大哥大姐们眼里有问题可随时咨询的“考古妹”。

李师傅是项目的电工,他记忆深刻:“施工过程中,遇到大小问题,我们都会找他们来看看。”

梁绍春说,很多新工艺新技术在德寿宫项目的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重华宫”项目在结构设计上创新运用一层钢结构、二层木结构,为主体建筑多元化展示打下基础;项目还运用了保护棚罩全空气风冷热泵通风系统、蓄水保护等新工艺新技术。

难题3

防水怎么实现——

“TAD止水帷幕”首次应用 创新工艺精准控制遗址保存环境

杭州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气候潮湿多雨,这种地质和气候条件对遗址的保存非常不利。

“因此不难发现,杭州过去发掘的南宋遗址,多以回填保护为主,其文物展示价值并未能得到有效诠释。”梁宝华介绍,德寿宫项目所在地块同样面临着杭州特有的地质影响。由于地下水比较充沛,要保护展示这样一处地下遗址,“止水”成了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突破的一大难题。

施工方和设计方经过反复科学实验和对比分析,最终采取一系列国内先进的综合措施和工程技术手段。针对近4600平方米的遗址露明展示,充分考虑地下水、微生物、紫外线等不利条件和因素,综合采用了TAD止水帷幕、蓄水保护、“黑房子+全空气风冷热泵通风系统”等国内领先的技术工艺,力图达到遗址保存环境的精准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TAD止水帷幕技术首次应用于德寿宫项目,确保地下水位处于可控状态,终于,在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之间找到了平衡。

在施工过程中,遗址项目四周采用厚墙体阻挡地下水渗入,综合采用TAD止水帷幕技术来确保厅盆内地下水位处于可控状态。TAD工法,也称为“渠式切割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施工法”,是一种在止水防渗墙施工过程中插入混凝土预制板材的工法,采用此技术形成的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集挡土与截水功能于一体,可以有效保护遗址。

“简单来说,先在遗址上设置一层保护棚罩,来有效隔离遗址本体跟外界环境。在遗址外围,采用TAD止水帷幕来隔绝地下水。同时,采用全空气风冷热泵通风系统、蓄水保护等新工艺、新技术,精准控制遗址保存环境,实现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的双赢。”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永说。

难题4

遗址怎么活起来——

数字全景展示让遗址“说话” “沉浸式”体验让宋韵传承

德寿宫项目的建设并不仅仅局限于复原,想要让遗址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编码”,让观者如同阅读了一本“鲜活”的历史书。

“数字化复原展陈就是对考古解读的一次反推演,用数字化的手段将考古发掘、探索的过程演绎出来,让观展者知道,遗址会说话。”朱永说。项目通过实景引导、AI讲解、虚拟文物展示等数字化复原技术引入全景漫游展厅,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德寿宫前世今生。

以正殿遗址所在之处为例,观众能在中区遗址的设计动线上看到,三块巨型幕布将遗址北、东、西三面包围住,通过视觉融合技术四面成像,复原宫廷生活影像可以以裸眼效果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参观者可了解德寿宫遗址变迁及建筑营造制度,俯瞰临安繁华,体验南宋皇家礼仪等。

数字展示还能弥补考古遗憾,“沉浸式”参观让宋韵传承。

“受限于场地条件,至今未能就德寿宫的北苑进行考古。”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数字化复原展陈,用三维技术对北苑“小西湖”进行动态演绎,全景宋画风格展示了“小西湖”十个节气和一天从晨曦微光到夜晚月色如水的时光变化,南宋园林之美扑面而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熊艳/文 张之冰 李忠/摄 通讯员 沈莺 杨曦 马敏 编辑:陈俊男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