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年铜水 化万物新生 朱炳仁熔铜艺术亮相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烟花三月下扬州,3月1日,“大熔景行:朱炳仁熔铜艺术展”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启幕。作为中国大运河“运河非遗”系列特展之一,13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68件(组)艺术精品,是熔铜艺术家、“运河三老”之一朱炳仁40年艺术生涯及其作品的首次全景式呈现。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非遗铜艺的“生命”和大运河一样,生生不息,直到今天依然在传承创新中焕发出新活力与新生机。
这次展览以“大熔景行”为主题,涵盖壁画、雕塑、装置等多种作品类型,旨在展现大运河沿线非遗铜雕传承与创新并蓄的独特魅力,为参观者讲述有着数千年使用史的铜,如何在朱炳仁的手下千变万化,造就为一种新的熔铜艺术。
大熔,即为熔铜;“景行”出自《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郑晶表示,“‘景行’有大道之意,也代表一种理想和信仰”。熔铜艺术来源于我们血脉中的中华文化,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铸鼎象物”,在铜雕非遗的传承中,开拓出一条新的大道。
1944年出生的朱炳仁,是百年铜艺世家“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他不仅是为杭州雷峰塔“披”铜衣的“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也是开启“熔现实主义”新流派的熔铜艺术家。2006年,在常州天宁宝塔的一次祝融之火中,一颗颗千姿百态的铜结晶开启了他的艺术之“眼”。从此,青铜文化从范模的桎梏中挣脱,释放自由的天性,迈入了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熔铜时代”。
一汪金水,终成图画。这次展览分为“同源”“蕴生”“不息”三部曲,如一幅长卷将朱炳仁创作之路徐徐展开,呈现熔铜艺术的饕餮盛宴。从熔铜艺术的经典之作到2022年的最新探索,展品包括长达8米的博鳌亚洲论坛会场的同款壁画《万泉归海》,以王希孟“青绿山水第一神品”为灵感的《千里江山》。其中还包括最新的抽象创作《叶舟》《香味与花》,以及首次公开展出的庚彩作品《天青御风》《庚彩铜牛》,在朱炳仁的手中,山林、水泽、鸟兽,皆可由铜所化,呈现万千变化。
在“同源”展区,占地60平方米的一畦稻田自然舒展,仿佛置身江南水乡丰收场景。2012年,朱炳仁受老子《道德经》首句之义的哲学启示,“种”出熔铜艺术之稻。炽热的铜液,以晶莹的形态,在朱炳仁不断拓展的艺术边界中,也根植了他对人类生存与环境变化等现实主义的关照与探索。
“水”是朱炳仁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2005年,他与罗哲文、郑孝燮共同倡议京杭大运河申遗保护,并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专项考察活动,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先锋。在扬州,朱炳仁在东关古渡留下了紫铜壁画《大运千秋》。这次展览开幕式上,朱炳仁将熔铜雕塑作品《千浪卷雪》捐赠给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品以水一般的灵动,定格坚固、永恒的运河魅力,为向世界讲好大运河的中国故事助力。
这次展览截至3月31日。展览期间,“千人千锤”传承接力活动也将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步举行,观众可前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