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博物馆全面提升焕新“一馆两区”正式开馆迎客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杭州是中国茶文化重镇,在茶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里,还坐落着我国唯一一座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字号一级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为这座茶都增添了一抹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过去20年里,杭州沿着“八八战略”的指引,不断推动杭州“茶事”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有活力、有创意、有文化的融合之路。沿着“茶事”发展的脉络,中国茶叶博物馆也不断在如何将茶文化更好地呈现给观众,讲好中国茶故事方面做精做深。
为了让馆内学术内容和展陈手段更新换代,去芜存菁,升级发展,从去年8月起,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龙井馆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提升改造。经过几个月的闭馆升级与试运行,今天,中国茶叶博物馆终于正式开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即将到来的亚运会,为八方游客带来一场关于茶文化的诗意之旅。
用一个展陈讲述“茶树的一生”
来这里,当一回茶叶体验官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体系庞杂,怎么样用展陈手段讲好中华茶文化故事,在此次提升改造中,中国茶叶博物馆动了一番脑筋。在对展陈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后,博物馆立足“一馆两区”的格局特点、串联国内外茶文化核心资源,倾情打造出了一条好看好玩并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观展线路,在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许多高科技互动手段。
那么,升级之后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有哪些看点?就让我们走进展馆去看看。
第一站是“南方嘉木——中华茶文化展厅”。在这个展厅,你可以了解到“茶起源于哪里”“茶树是什么样的”“茶叶是怎样形成的”,除此之外还有茶叶的分类、茶叶的冲泡和茶叶的利用等一系列介绍和展示。
相比单一的文图介绍,在新展厅中,丰富多样的展陈手段贯穿始终,观众能在趣味十足的体验中,更直观地了解茶文化。
在展厅正中,有一个电子投影屏,中国茶叶博物馆设计的IP“陆小羽”,正在为观众介绍“茶树的一生”。其采用茶树不同生长阶段的实体模型,外加光子纳米透明膜投影,通过“陆小羽”的娓娓道来把它的生长过程以一种形象有趣的方式向观众传达。
看到这里,许多观众会有疑问:这些茶是如何从一片叶子转变成色香味俱全的茶饮的呢?继续往后面的展厅走,答案就揭晓了。
博物馆特别为观众展示了六道独特的制茶工序,通过具体详细的展示告诉大家,中国制茶就是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和发酵程度的不同,将茶叶分为了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类,这些科普小知识都能在展厅里找到。
为了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六大类茶叶的不同,展厅里不仅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茶叶、茶饼,还很有创意的设立了一个茶感官体验工坊,观众可以通过这个装置用嗅觉感受到不同茶的香气,体验不同类别茶叶香味的区别。
在茶样展示区,魔屏体验桌人气很旺,通过这个大屏观众可以查阅六大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信息,对哪一个茶叶品类感兴趣,就可以用手指触碰屏幕,页面会自动弹窗介绍。有了这个魔屏,展陈方式也从“静态被动”向“主动交互”转变,内容更丰富,互动更有趣。
从古至今中国人是如何饮茶的 来这里,看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史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饮茶,各种茶饮料风靡全国。那么,几百几千年前,古人又是如何饮茶的,以前茶叶也是冲泡着来喝的吗?
“南方嘉木——中华茶文化展厅”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茶的人文历史。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华茶的发展历程与古人的饮茶方式。图文并茂的展陈内容,仿佛带观众穿越到了古代,一起来到古代茶人身边,看看那时候的人们与茶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说到中华茶,一定会提及陆羽,他是古代茶文化体系的开创者。展览介绍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在其推动下,“茶”字开始流行起来,也成为了这一饮品的标准用字,陆羽也被世人称为“茶圣”。
古人爱茶,每个朝代的饮茶制茶方式也不尽相同。三国魏晋时期,人们以相对粗放的生煎羹饮的方式为主,到唐宋时期仍以饼茶为主流,只不过饮茶方式变得更加讲究。唐人“煮茶”,宋人“点茶”,到后来饮茶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许多名茶、贡茶相继出现。
作为南宋都城,杭州对于宋韵文化十分重视。在宋代茶文化展示区,可以看见一张茶模线刻图,这就是曾经北宋制作龙凤团饼茶的模具设计图,光看纹路就可以看到其精良的工艺。龙凤团饼茶作为贡茶,它是专供皇室所享用,制作工序极其复杂,更显珍贵。从它身上,我们也可以窥见宋人的茶事生活是多么雅致。
在展厅一旁的触摸交互区,还有一个《文会图》多媒体屏,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在互动中感受到文会图的盛大场面和宋代点茶仪式的诸多细节,加深对宋代茶文化的解读。而另一旁的幻影成像技术,生动再现了宋代文人饮茶日常。看着古人悠闲地品茶享受,你是否也想来到山中一隅,慢下脚步,静静享受茶味呢?
明代开始的瀹(yuè)饮法,化繁为简,取一撮散茶,冲水品饮,感受茶中真味,就与我们当下的饮茶方式如出一辙了。
本次展览中,还增加了清代茶馆缩微场景,让观众能够看见过往人们生活的一角,通过对比,找到清代茶馆与现代茶馆的不同。
杭州与“绿茶皇后”有着什么样的独特情缘 来这里,找寻西湖龙井茶的前世今生
西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西湖龙井茶的独特韵味,发展至今,已经是名茶翘楚,享誉国内外,被称为“绿茶皇后”。
作为杭州的一片金叶子,西湖龙井茶的故事源远流长,背后蕴含着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款印着杭州名字的中国名茶,中国茶叶博物馆特设西湖龙井茶展厅,为大家展示它的前世今生。通过普及西湖龙井茶知识,传播西湖龙井茶文化,向世界讲好西湖龙井茶故事。
一走进这个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西湖茶村的风景图片,只见一片绿意之中,满山茶树层层叠叠,远处是雾气弥漫的群山,悠远而有意境。
将目光收回看向展板,“龙井茶”的名号真正开始出现要从宋代说起。相传北宋年间,高僧辩才把天竺灵隐的茶树移植到了老龙井、狮子峰一带,很多文人都喜欢去寺庙和高僧一起品茶论禅。
文人对龙井茶的宣扬加成,赋予了它更多的人文内涵,由此“西湖龙井”这一文化名片开始被打响起来。也是从宋代开始,有了西湖核心产区的概念,灵隐、上下天竺出产的茶都曾盛极一时。
如果说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西湖龙井茶的“里”的话,那么西湖龙井茶的“表”就是它独特的制作工艺造型。上好的西湖龙井茶离不开“色绿 香郁 味甘 形美”四大特点,匠心独运的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也在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次展陈内容通过了许多不同的展现手法,让观众可以具象化地了解西湖龙井茶独特的制茶工艺。就比如展厅内摆放着的两口炒茶锅,就为观众提供了茶叶炒制展示。中国茶叶博物馆充分利用馆区内茶园优势,开展西湖龙井茶的采摘以及炒制一系列体验。大家不仅可以欣赏到西湖龙井十大炒制手法,还可以自己上手试试,感受炒茶的乐趣。
一步一景,步步是景。走在西湖龙井茶展厅内,观众就仿佛来到园林之中,可以看到“茶山烟云过”“茶乡人家”等景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陈还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室外空间。将室外的山水、树木及茶园等景致巧妙地引入室内,营造馆在景中、景在馆内的意境,充分彰显了博物馆的特色之处。
凭借优越的馆区环境,馆内全面升级了许多有特色的室外品茶体验区,让大家看完茶文化知识,还能在博物馆内品味到不同地域的茶。
穿过游客中心外的小桥,就会看到茶圣陆羽的雕像,径直往上走便是以徽商为主题的体验馆——七椀居。茶馆内的摆设还原了徽商茶馆的简朴随意和自然,逛累了不妨就在这个茶馆内小憩一会儿,品品徽茶,欣赏馆中自然意趣。
在小桥尽头,还有另一座茶楼——玉川楼,明朗简约的传统中式建筑风格,茶楼内设有竹桌、竹椅、七星灶、三才盖碗、川剧人物的花脸面具,原来这竟是川蜀茶俗体验馆,从二楼向远处眺望,园中美景尽可映入眼帘,品茶观景,惬意至极。
全方位展示中国制茶技艺和饮茶习俗 来这里,看世界茶人共享美好生活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州共有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为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与径山茶宴。
中国茶叶博物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开展该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工作,同时还通过全面升级“一馆两区”,串联起了国内外茶文化核心资源,让博物馆成为项目对外展示交流的平台与媒介,全力推进涉茶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融合发展。
依山坡而建,林间遍植茶树,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自开放后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这里茶亭池榭散落其间,分布着江南民居风格的开放式院落,景致幽静,别具一格。此次提升改造,龙井馆区优化“世界茶 茶世界——世界茶文化展”并新增 “茶和天下 芳传古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专题展”,全方位展示了茶文化交融互鉴全域内容。
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惠及世界。跟着展厅的内容,我们可以从茶叶传播的海路和陆路两条路线出发,一起看一看中国茶叶对外传播的具体路径是怎么样的。沿着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大洲之路,各个国家特色饮茶风俗的展示都能让观众全面地感受全球视角下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以人类非遗项目申报为契机,中国茶叶博物馆精心组织策划的“‘茶和天下 芳传古今’人类非遗专题展”也是看点十足。通过匠心设计,展厅内共展现了此次入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4个子项目的内容,重点展示17项茶叶制作的特殊技艺,并设置5个民俗展示空间及“富春茶点”体验区。通过具象化的场景再现,观众可以了解不同茶叶种类的制茶工艺,看到特色鲜明的各种民俗项目,深刻体会技艺传千载,茶俗润万家的中华茶文化魅力。
可看、可听、可嗅、可品、可玩……权威的知识要点和丰富的展陈手段,让更多人能够在博物馆里了解和感受中国茶,通过推动中华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营造了全社会识茶、喝茶、爱茶的良好氛围,向世界讲好中国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