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图书馆 拥有的不只是阅读 还打开了全新的“宇宙”

2023-07-07 09:30:18

杭州图书馆。

焦俊 制图

杭州爱乐团在杭州图书馆大厅内进行普及音乐会。

在“无障碍阅览空间”内阅读盲文书籍。

杭州图书馆馆长刘冬刚从澳门参观交流归来。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与澳门大学图书馆携手合作,将在澳门大学图书馆设立一个“杭州之窗”,通过提供图书、文创品、旅游指南等,向澳门市民展示杭州的城市魅力和地方特色。

在澳门期间,刘冬参观了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很有感触也很自豪:“感触的是,当地人口虽然不多,图书馆占地面积和规模都不大,但在公共服务方面做得到位、完善,互动活动也做得很用心。自豪的是,对比别的城市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经走在前列,特别是数字化方面的运营,可以说已经具有国际水准。”

从2012年进入杭州图书馆至今,刘冬一直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线”。在他眼中,这些年来杭州图书馆“门越开越大,服务越做越好,活动越来越多”,折射出杭州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完善,老百姓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早开门一小时,打开的不只是一扇馆门

采访时,正值暑假开始,杭州图书馆门口的大屏上显示着当日进馆人数,“还没到最高峰的时候,过几天人会更多。”刘冬说。

每年进入暑期,杭州图书馆都会呈现出一种“安静”的“热闹”,人们在安静地看书或自习,几乎天天满座,晚来者只能见缝插针,坐在地上看书。因此,有不少各类考试的备考者,为了抢个好座位,一大早就在图书馆门口等候入馆。

读者来得早,天气热得更早。刘冬说,为了让早来的读者及时入馆,原定上午9点的开馆时间提前到8点,“提前一小时”开放。“读者可以早一小时到馆内学习、阅读,或者只是在大厅乘凉。”这项服务推出后,获得了广泛好评,之后也将延续。

无障碍阅览空间,成为杭州亚(残)运会服务窗口

杭图一楼大厅里有个“无障碍阅览空间”,是专门为残视障读者设置的,里面摆着1000余册盲人书籍、大字本,电子助视器、一键式智能阅读器、残障人士朗读机……刘冬记得2021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杭图盲文分馆的盲童小读者叶祖逸摸读《三国演义》的视频火了,还上了热搜。

这个视障阅览室设立后,市残联的盲人读者们,还有阿克苏地区的研学盲童,都纷纷来杭图体验。这项需求的背后,是特殊群体对阅读的渴望,对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细分和完善的期待。

“作为城市的重要公共文化空间,为各类特殊群体准备一个专属阅读区域是必须的。”刘冬说。今年是杭州亚(残)运会之年,无障碍阅读空间,也成为一个为参加杭州亚残运会的国际友人很好服务的窗口。

“图书馆除了书,还能提供什么?”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第19届杭州亚运会,6月16日,杭州与曾经成功举办了广州亚运会的广州市,通过“云连接”,启动了一场“双城·纪——亚运之光纪实影像展”。

活动在位于杭图三楼的全国首个亚运文化主题空间——“杭州·亚运文化空间”举行,这个空间定期推出亚运主题文化活动及展览,截至目前,累计有166.7万人次参与,营造了市民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亚运会的浓厚氛围。

这也是公共图书馆的样貌:不只是一个阅览的空间,更是这座城市文化的交汇处,展览、互动、创意碰撞。

刘冬说,在杭图工作这么多年,最直观的感受是来杭图的读者越来越多了,人气越来越旺。杭州从城市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也越来越多,在景点、餐厅、地铁站、医院,都能看到书香文化的元素。

这种便捷,是以杭州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提升与改善作为强大支撑的。“图书馆里除了书,还能提供什么?”刘冬说,杭州图书馆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来破这个题。现在每年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达数千场,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由“单一供给”转变为“多元供给”,文化活动从“阅读推广”为主转变为“多元文化”体验。杭州正在努力打造以主题图书馆、阅读体验点、邻里阅读空间为载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使其成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这些特色鲜明、小而温馨的文化空间,有效打通了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精神粮仓”。

向拾荒者开放、被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的杭州图书馆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刘冬说,他理想中的公共图书馆,就是有温度的,是一个交流分享空间,更是一个智慧型的图书馆,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能让读者享受到更加多元便捷和智能的服务。

“走入图书馆,你拥有的不只是阅读,还打开了全新的‘宇宙’。”未来,杭州人将在图书馆里收获更多。

记者手记

杭州图书馆的20年 是人民尽享公共文化服务的20年

首席记者 张磊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2005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作出了“三个力”和“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其中就指出要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有个著名的论断——“一个烦恼和多个烦恼”:多年来,我们被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这么一个烦恼困扰。现在经济发展了,温饱问题逐步解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就会产生多个烦恼。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是靠文化。

从杭州这二十年的发展变化来看,公共文化的服务力、辐射力、影响力提档升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感满满。公共图书馆在解决“多个烦恼”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从数字来看,截至2023年4月,杭州已建成开放115家杭州书房、217家城市书房、10个地铁站信用借阅服务点、120座漂流书亭,并在去年底试运行了20家邻里阅读空间。只要走出家门,15分钟内一定能找到一处读书的地方。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被市民游客像旅游景点一样“打卡”,满城书香味愈浓。

“只要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杭州正用满城的书香味回应着他的要求。

发展永无止境,采访中“手指点点、尽享百万免费数字资源”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让人感叹,而依托这座城市的数字化进程,更“高科技”的图书馆服务也正陆续上线——持续推进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完成全市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布局,并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实现互联互通……

在阅读中,在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的未来已来,那些被阅读激发的热情、点燃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正让杭州向着更美好的新时代前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张磊 文 记者 丁以婕 摄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