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滑稽艺术剧院:要让最地道的杭州腔调活跃在新时代的舞台上
“一鞠躬,感谢老师辛勤栽培;二鞠躬,认真传承非遗艺术;三鞠躬,发奋努力早出成果。”2014年12月1日,身肩9项非遗戏曲曲艺传承重任的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14位传统戏曲曲艺非遗代表性传人正式收徒,10名杭滑青年演员鞠躬拜师。
这是杭州戏曲曲艺薪火相传的历史性时刻。全是杭州本土最地道的地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倾囊相授,青年演员们潜心学习,博采众长。
杭州滑稽艺术剧院院长董其峰说,地方曲艺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是杭州人的个性造就了它们。“小锣敲来嚓啷啷,今朝唱些啥名堂……”近十年来,一个个久别于杭州人耳朵的声音,在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舞台上再次响起,掷地有声。
九项非遗保护传承的背后,是传统曲艺人的凝心聚力
成立于1953年的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六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独脚戏、杭州评词、杭州评话、小热昏、武林调、杭州摊簧),两项浙江省级非遗项目(杭剧、滑稽戏)以及一项杭州市级非遗项目(杭州方言)的责任保护单位。建院之初,杭滑创始人、滑稽戏表演艺术家俞笑飞带着一群本土艺人走南闯北,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舞台。《汪顺仙》《上海小姐》《七十二家房客》等一台台滑稽大戏到上海、苏州等地演出,门票提前2个月就售罄。1958年,小热昏艺人安忠文第一次把杭州小热昏《比媳妇》带进了中南海怀仁堂。
如今,作为杭州地方戏曲曲艺的唯一阵地,杭滑依旧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文艺瑰宝。但董其峰和他的队友们明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一切文化形态要传承创新并不断走近群众,每一步都不容易,“固本培元的第一步,就是磨炼内功,传承原汁原味的杭州曲艺。”
2014年冬天,董其峰接过剧团管理的大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办非遗传人拜师仪式——10名杭滑青年演员向14位传统戏曲曲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鞠躬拜师。为了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董其峰还取经了北方曲艺的“一专多能”传承结构。同时,杭滑还启动了深入挖掘整理工作,并设立了专门的非遗办公室,积极探访老艺人,保存、记录其生平见闻轶事和表演材料。
千年曲艺,薪火相传。九项非遗保护传承的背后,是杭州传统曲艺人的凝心聚力。当年的拜师仪式上,杭州评话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自新甚至提出,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包吃包住都行。在2018年的天津全国非遗曲艺周中,他还以86岁高龄亲自披挂上阵。2021年夏天,年近八旬的杭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汪谊华腿伤未愈,但几乎天天出现在排练室里,为杭滑建党百年系列演出的每一个节目“把脉支招”。这是老一代曲艺人在孜孜不倦地坚持着一份信仰,守护着一种文化。
这些年来,从小品《阿峰其人》《求字》《礼尚往来》到《返程车票》,杭滑还在央视春晚、元宵晚会及节目《我爱满堂彩》上大放异彩。这群非遗人正拧动着岁月的发条,让最地道的杭州腔调继续活跃在新时代的舞台上。
换个新场景,运用新媒介,一样可以传播乐趣、分享美好
在九项非遗中,尤其是武林调,眼下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最为艰难。一是老艺人相继离世或者年事已高,都无法亲授,二是历史资料和影像留存极其有限。
董其峰说,九大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各有各的瓶颈与困境,需要探索,也需要破题。“我们固然要有坚守价值的定力,更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才是让各项非遗曲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活态传承的正确路径。”
近年来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杭州杭剧团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方式运作,打造“动态+静态”的非遗传承保护模式,一手抓传承,一手抓活化,坚持三年一台杭剧大戏、每年一台杭剧小戏。这些年来,小热昏唱响河坊街,杭剧、滑稽戏亮相艺海楼,杭州评话、武林调走进西溪湿地,杭摊则荡漾在西湖之上……在日常的综合性基层及社区演出中,演员们会策略性穿插一些非遗项目,比如独脚戏后面接着演小热昏和杭州摊簧。“这样节目形式比较丰富,观众们也喜闻乐见。我们有时候驱车3-4个小时去周边村镇演出,许多群众扶老携幼,纷至沓来,手里拿着椅子、长条凳前来观看。”
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更是在守正创新的路上想了不少辙。他们会结合当下的社会时事、网络语言与流行元素,以时尚、年轻的方式将地方戏曲曲艺生动地呈现给大众。“像贺镭说《白蛇传》,就会融合当下语境和社会热点,设计评词里的各种包袱。李想的杭州评话也开始讲起了现代书《盗墓笔记》,更加贴近年轻观众。”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杭滑还推出非遗短剧《非凡遗产》,以包裹着曲艺内核的系列短剧,拉近观众与非遗的距离。
即便是在疫情期间,杭滑人九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从未停止。演员们开始试水线上短视频,以其诙谐幽默、寓教于乐的滑稽曲艺风格,植入各种非遗曲艺形式,在网络上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短视频。“杭滑本就擅长创作和演绎风趣幽默的文艺作品,换个新场景,运用新媒介,一样可以传播乐趣、分享美好,同时践行着杭州地方非遗戏曲、曲艺的传承使命”。
打造明天的“台柱”,00后接过了传承大旗
非遗项目是古老的,也是寂寞的。但董其峰在新一代非遗人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强大且坚韧的内生动力。
2021年,85后杭州小热昏第七代传承人金一戈斩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新人奖。这个戏曲曲艺的后起之秀,舞台角色能上就上,不挑戏;每周收集5个小笑话或小段子,还专找60岁以上老人唠嗑……一到业余时间,他就写本子听曲艺,活学活用。
为了培养好明天的“台柱”,杭滑不遗余力培养青年人才。如今,剧团里的90后演员占了将近一半,表现青出于蓝。这其中,有不少杭滑与省市艺校联合开办的“3+2”非遗曲艺大专班毕业的学生。
在两个月前的“艺路领杭”杭州文广首届文艺创新大赛中,杭滑的“乔东东组合”(侯圣霖、洪崇乔)脱颖而出,问鼎冠军。一个00后,一个95后,其中侯圣霖更是代表杭滑登上了央视的《我爱满堂彩》。
2000年出生的侯圣霖师从国家级独脚戏代表性传承人刘笑声,在杭州评词上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能力。这个00后每天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杭滑排练厅,最后一个离开。“他一有空就找曲艺非遗传承人取经,博采众长的同时还自学乐器,生活全被曲艺包围了。”董其峰说,自己以前演戏为了学上海话,曾经去上海打工两个月。如今在新人身上,他又看到了当年那个“择一艺,终一生”的自己。
从2017年开始,杭滑演员们还带着小热昏、独脚戏、杭州评词等非遗项目,走进杭州清河实验学校、夏衍小学、东城小学等一批杭州地方戏曲曲艺教学实践基地,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并从中挑选、培养好苗子。
弦歌七十载,风华正茂时。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是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也是杭滑成立70周年。曲艺真正的魅力,一定是在现场。金秋十月,杭滑将以七场非遗大戏再现杭州腔调。董其峰表示,在变与不变中,坚守这座城市的传统文脉,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更是对未来最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