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化利用中保护传承“宋韵文化” 专家学者一起开脑洞

2023-08-01 09:59:02

7月,一部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当真红透“三万里”。168分钟内呈现48首唐诗,通过李白与高适的生平展现大唐历史,影片斩获超15亿元票房的同时,还激活了国人的“唐诗基因”,甚至带火了“长安游”。可以说,大唐风华通过这部“学过初中语文就能看懂”的电影再一次“飞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需要各种手段和形式的活化利用,电影艺术只是途径之一。今年5月1日,《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了对包括“宋韵文化”在内的杭州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传承发展、合理利用的原则。那么,通过怎样的有效活化利用,才能使得“宋韵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在不久的将来让更多市民、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继而实现更好的文化保护和传承,让南宋临安城也红透“三万里”呢?

为此,我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了一场“宋·潮”文化沙龙,通过头脑风暴为探索“宋韵文化”活化利用新途径出主意。

沈括能不能为未来科技城代言?

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周膺刚完成了自己的新书《宋韵浙江地图》,书中将浙江全省200多个跟宋韵相关的遗址或遗产,归类为标志性遗产、重大遗产、重点遗产、一般遗产四类。“杭州最大的遗产就是临安城,当然也有径山寺、洞霄宫这样的重大遗产。”

顺着书中分类的思路,周膺提出了全面建设“宋韵文化”地标体系的建议。比如,不久前他在一份课题报告中提出的南宋“临平副都”的概念。“宋代外邦使者进入杭州都要经过临平,那里一度是交通要道,只是现在临平区因为城市化程度较高,遗留下的古迹有限。”周膺认为,可以思考如何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古迹,将古今串联起来,打造“古都副城”的概念,让“宋韵文化”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此外,周膺还提出了一个极富创意的构想。“大家都知道宋代科学家沈括,他是我们杭州人,他的著作《梦溪笔谈》在中国科技史上有里程碑意义。”他说,“再看今天的余杭,它曾是杭州治所所在地,如今已是浙江省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把沈括和余杭放在一起,能不能说‘沈括是未来科技城最早的领头人’呢?果真能实现,那‘宋韵文化’IP和城市IP相结合的价值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研究文本怎样才能“平易近人”?

今年3月至4月,杭州日报官方微信推出了《难得湖图》系列解读报道,以《南宋西湖全景考——〈西湖繁胜全景图〉解读》一书为主要参考,结合大量印证材料,部分还原了700多年前的西湖风貌。

作为《南宋西湖全景考——〈西湖繁胜全景图〉解读》的作者,同时也是《难得湖图》系列解读报道的学术顾问,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理事、南宋文化研究专家委员会成员陈珲首先谈到了研究著作的生活化应用。“现在有很多宋韵走读的活动,我也参与过一些。”陈珲说,此前,她曾应邀以《西湖繁胜全景图》为导览,带着走读团队实验式地在古钱塘门外走了走,“一个点一个点走下来,对照着图,根据我书中的考证,古今比对,这样的感觉非常好。”

事实上,在著书过程中,陈珲就意识到了研究文本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平衡问题。“我的作品是学术的,但我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用完全学术的语言去表达,当然,书中所有材料的考证、引用都是严谨、学术的。”她认为,研究文本能够通过一种软化的、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会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宋韵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播,“这次杭州日报做的报道也是如此,用大家都看得懂的话,把《西湖繁胜全景图》的内容讲了出来。”

让研究文本尽可能贴近更多受众,实现“平易近人”,不等于胡编乱造。陈珲提出,有少数团体和个人在讲“宋韵文化”时存在“胡吹”的现象。“他们所讲的内容是没有经过考证的,是凭空想象的,或者他们获得的材料本身就存在错误。”由此,陈珲建议,是否能有更多的专家合作对研究文本进行通俗化解读,“让学术的内容往老百姓这边靠,需要有‘中间人’。”

文物“俗”起来会不会更“活泛”?

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黎毓馨是考古人出身,对于文物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认识。“文物是一个桥梁,通过它们,我们能够清晰看到宋代文化发展的高度。”

杭州临安城遗址、绍兴南宋六陵、武义徐渭礼文书,黎毓馨列举了省内几次重量级的南宋考古发掘成果后提出,透过历次考古发掘的器皿、文书,宋人于读书治学、吟诗作画、饮酒、烹茶、焚香、赏灯等生活方式上的风雅审美情趣和士大夫精神得以被后人所认识。

那么,如何让这些具有典型宋韵气质的文物真正以“活”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黎毓馨认为,博物馆可以通过各种宋韵策展,结合办展经验,对有宋韵品牌意义的文物进行梳理,继而从文创角度寻求突破。对此,他举了一个浙江省博物馆曾展出的文物金帔坠的例子。

金帔坠是宋代女性挂于裙子上的配饰。《梦粱录》中记载南宋富贵人家婚嫁时有“三金”为聘礼,金帔坠便是其中之一,其上镂刻着一对鸳鸯共衔花结,立于莲蓬之上,意为“喜结连理”。浙江省博物馆在展出后开发了金帔坠文创产品,消息一出,产品还没投入市场就大受欢迎。“这也证明,文物的活化利用若能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就能产生好的市场反应。”黎毓馨说。

宋代的“米其林”能不能进行复原?

顺着“宋韵文化”活化利用的学术性和通俗性话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徐吉军提到了宋韵美食。

徐吉军说,南宋临安城的饮食追求食品丰盛,讲究精美可口、环境和氛围、卫生和养生。当时的菜肴分为水产、兽禽肉、素菜、羹汤、脯腊和腌菜六大类,饮食风格分为北馔、南食、川饭三大类。当时的饮食行业经营规模空前扩大,出现了许多超大型的酒楼和茶肆,可以为上千人承办宴食。

今年5月底,杭州评出了一批米其林餐厅。不过,在宋韵美食方面,徐吉军认为目前尚缺乏显眼的典型。“单拿汤来说,《事林广记》的《诸品汤》就记有干木瓜汤、无尘汤、荔枝汤、木犀汤、香苏汤、橙汤、桂花汤、湿木瓜汤、乌梅汤等几十种汤,有的是养生的,有的是美容的。今天我们对美食的要求越来越多样,那么能不能复原这些宋韵美食呢?”

徐吉军还提到了《西湖繁盛全景图》中关于饮食的细节:“我看到图里有卖茶担、卖浆担,这些宋韵饮食习俗,是不是也可以在今天的西湖边还原出来?”

徐吉军同样提到了宋代杭州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宋韵文化”离不开诸如苏东坡、李清照、岳飞、文天祥、沈括,甚至许仙、白娘子这样的经典大IP,“我感觉能做的事情有好多。”

苏东坡邻居家的狗到底长什么样?

“我们研究宋画、发掘宋韵,应该探究下其中涉及生活场景的、跟自己的生活距离不那么遥远的内容。”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西方出版研究所所长杜恩龙说,“甚至可以说,要搞清楚苏东坡邻居家的狗到底长什么样。”

杜恩龙说,近年来,他看过很多展览,发现了目前不少全国性展览存在的一个通病。“只有一个标签,告诉你文物叫什么,却没告诉你它的使用场景,无法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他说,“比如服装,什么时候穿礼服,什么时候穿常服,这些东西现在的老百姓是不知道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借助文物、遗址,做一些社会生活、市井样貌的解读和复原。”

另一方面,杜恩龙认为,杭州在“宋韵文化”公共符号的塑造、传播方面还有发挥空间。“‘宋韵文化’要可见,不仅仅是在书画里,更要在大众生活中。能不能在雕塑、壁画这些城市艺术领域做出一些大众能够接受的、便于传播的宋韵符号?”他提出了一个可供对标的范例,“这方面,我感觉西安的大街小巷对于唐文化的认可度就是非常高的。”

“宋韵文化”怎样才能符合年轻人胃口?

杭州博物馆副馆长许潇笑具有丰富的策展经验,她从受众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宋韵文化”活化利用的当代价值的思考。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问,宋代皇帝的吃穿用度跟我有什么关系?”许潇笑说,当代年轻人更崇尚“个人本位”,追求个性和自由,这与传统农耕文明发展而来的浓厚家族理念有很大区别。

由此,许潇笑认为,立足于当代人的精神领域,“宋韵文化”之于年轻人,或许缺少了长期、稳定、本地、深入的勾连感。“社会变化太快,因此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她说,“讨论‘宋韵文化’活化利用,探究新路径,应该把社会环境变化因素纳入考虑。”

从另一个角度看,许潇笑认为,“宋韵文化”又能给当代年轻人精神世界的不确定性或不安全感一些护持。“现在我们已经太习惯于用物质的手段去表达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传统文化中那些相对稳定的秩序、礼制显得非常宝贵。”她说,“我们探索‘宋韵文化’的活化利用,只要能和现代社会价值需求有所呼应,无论是策展、做文创、开发IP,都可以,关键是要和当代生活建立起关联感。”

杭州能不能做出两宋文化的浓缩版范例?

作为杭州南宋史研究专家,姜青青对于“宋韵文化”传承的思考并不局限于南宋或者临安城。“杭州是完整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时期的,因此,我们现在讲杭州的‘宋韵文化’,应该是两宋文化。”顺着这一思路,他提出了一个构想,“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宋韵文化’的浓缩版,将两宋历史展现出来?”

这一构想与周膺关于宋韵文化地标体系建设的建议是不谋而合的。姜青青认为,要完全实现这一构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妨从局部做起,做出一些成功范例。“比如南宋御街,杭州原本想把御街搞火,但现状却是鼓楼一带除了晚上的餐饮,越往南走越缺乏人气。然而,杭州人都知道,南宋御街是最适合承载‘宋韵文化’的。”由此,姜青青提出,“我们是不是可以先聚焦其中一段,让御街再次‘火’起来?”

在具体做法上,姜青青建议用好数字技术,实现开放式利用。“去年德寿宫开馆时,做得非常好的一点就是大量、多样地运用了数字技术去呈现。”他还提到了文艺界的一个例子,“我还记得某场文艺晚会上,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周深和已故的邓丽君实现了对唱。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思考一下,通过数字技术,让现在的年轻人在南宋御街上与宋代人来一次邂逅呢?”

当然,诸位专家的建议、构想都是需要高度系统化的大工程,姜青青认为,涉及的文化点数不胜数,关键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理顺历史的基本逻辑,继而弄清当代人表达与接受的逻辑,“否则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宋韵IP仍是一盘散沙。”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钟玮 文 蔡怀光 摄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