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化经济”如何点亮进化

2023-12-08 08:57:35

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城市能级、经济体量是硬实力,文化则是软实力,而文化产业则是文化的硬实力。

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十大攀登行动”,其中就包括“实施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探索攀登行动”,以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繁荣发展人文经济,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着力打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所谓“人文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以文化为重要支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近年来,萧山进化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不同方式创新利用文化资源,呈现文化与经济交相呼应的新局面。

以文为魂

12月10日,汤寿潜故居纪念馆将正式开馆,国内50多位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将齐聚进化。这也是为期三天的“汤寿潜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活动的最后一站。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特聘教授陶水木介绍说,汤寿潜是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在风雨飘摇的时局,发出惊世危言,主张变法图强,力图挽狂澜于将倾;他在积贫积弱的时代,力主发展实业,践行铁路兴国,矢志为强国富民而奋斗;他一生淡泊名利,刚正清廉,不恤一身为拯民,被称为“布衣都督”。

显然,汤寿潜就是进化的人文IP。30年前,进化在汤寿潜故居东南方向的蜈蚣山重建汤蛰先先生纪念碑,并开辟为文化公园。2017年和2020年,萧山区、进化镇两级政府分别对新宅和祖宅进行了整体修缮。2018年,新宅辟为汤寿潜故居陈列馆,今年提升为汤寿潜故居纪念馆。

“这次改造提升完善了陈列体系,深化了展陈内容,丰富了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了纪念馆的水准。”负责文字工作的陶水木教授如是说。

的确,从人文视角看一个地方的发展,其穿透力在于“见物”更“见人”。近年来,进化大力推进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让名人旧居重见“阳光”,更让每一个家在进化、驻足进化的人有更美好的生活体验、更深沉的情感寄托。同时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在进化,这根古宅保护活化的“绣花针”串起了葛云飞、汤寿潜、葛理庸、葛树滋等一个个历史人物,既赓续了历史文脉,又以文化为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领。作为文物重镇,拥有萧山区 1/5不可移动文物的进化,目前逐步完成了30余处省市文保单位(点)的修缮,并探索活化利用。比如将汤寿潜故居打造为汤寿潜故居纪念馆,将古民居打造成葛理庸葛树滋故居纪念馆,在老洋房内打造欢潭村史馆、进化乡贤馆、统战馆,在二桥书屋内设立非遗展陈室、第二课堂,在葛云飞故居、葛氏宗祠打造葛云飞故居纪念馆、农耕馆等,生动展现了名人文化、乡村文化。

以人为魂,不只是修复古建外观,更要把文物故事“讲活”,让名人纪念馆活起来。据悉,围绕汤寿潜等近现代文化名人的爱国故事,进化将举办名家集聚的学术研讨会,推出高质量展览展陈、研学活动等,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

以文育人

从汤寿潜故居看进化全域,一条“文化珍珠链”正在串起,一道道独特的人文风景正逐步回归人们视线。截至目前,当地已有汤寿潜故居纪念馆、葛云飞故居纪念馆、葛理庸葛树滋故居纪念馆3家省级乡村博物馆,非遗展陈室、展陈馆、村史馆、研学基地等文博场馆多点开花,藏品数以千计,其中不仅有老物件,还有进化老底子的乡土味和烟火气。而这一过程,本身也创造了“没有围墙的乡村博物馆群”,将饱含丰富内涵的人文故事如同一颗颗遗落的“明珠”被重新修整、擦亮。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陈军介绍说,“乡村博物馆”是这几年新提出来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类博物馆”。国家把博物馆分成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博物馆条例规定500平方米以上展陈面积、至少400件藏品的馆才能申请为博物馆,那么很多面积小、藏品数量少的馆,就没有申请博物馆的资格,乡村博物馆由此而生。

2021年9月,浙江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提出5年内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这些博物馆虽然藏品少,面积小,却是人文历史的重要补充。据悉,浙江乡村博物馆的范围包括非遗类、村史类、名人类、红色革命历史事件类等,建设主体有收藏家、有个人爱好者、也有村集体,各不一样。截至目前,杭州已建了110家乡村博物馆,萧山区已有22处场馆被认定为省市级乡村博物馆。

陈军评价说:“萧山的乡村博物馆建设走在杭州前列,而进化走在萧山前列。”这也是进化要举办首届乡村博物馆节的重要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进化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湾里窑址,这里分布着春秋战国时期20多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窑址,范围达2万余平方米,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印纹陶窑址群。作为全国首家印纹硬陶专题展馆,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本月4日已正式开馆,成为进化乡村博物馆群落的重要阵地。

作为一家坐落于乡村的国有专题博物馆,该博物馆将进一步持续推动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乡村博物馆融合发展,助力进化打造文博强镇。

“萧山将以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开馆为契机,通过保护一个窑址、建设一个博物馆、规划一个遗址公园、带动一个乡村共富,最终形成一条文旅产业带,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真正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萧山区副区长杨新程说。

如今在进化,高校、文博机构、专家、名人后代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与当地合作构建乡村博物馆群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据悉,各方力量以矩阵形式与乡镇展开文化合作,助力进化构筑文化发展新高地。

“文化作为软实力及核心竞争力,进化要通过深挖故事、串点成线,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进化镇宣传委员张蕾介绍。

目前,在各方力量的“加持”下,欢潭村已提炼“五义之乡 宋韵欢潭”景区内核,将五义文化融入到欢潭村史馆展示。在这里,优质的文化活动与博物馆名人文化相结合,系列化、特色化、精品化研学活动让进化成为研学旅行新高地,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到进化,让学子们赴一场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之旅。

“无论建筑也好,藏品也好,要通过展示的手法,把研究的成果向老百姓展示出来。整个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就是讲好杭州故事,让文物活起来。”陈军这样建议。

以文兴业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更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使得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

2020年,进化欢潭村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成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全省样板。既注重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又发展全域旅游,欢潭村成为省内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

与独具文化资源优势的“网红村”相比,进化太平桥村集体经济薄弱,但却通过活化利用传统村落保护激发发展内生动力。该村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通过村级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近300万元,让濒临倒塌的百年老房子重放光彩,打造了别具一格“一浮居”;吸引投资近80万元,将废弃水站活化利用打造成网红咖啡屋。太平桥村通过合理经营,为村庄带来了流量,也带来了经济增量。

再看进化全域,以文兴业的生态格局正在迅速形成。

构建发展框架方面,进化将浦阳江、区级骨干林道、欢潭景区等优势资源紧密结合,将宋韵文化传承之路与辖区内的吉山梅园、浦阳江、休闲酒店等进行有机串联,推出“乡村博物馆+研学旅行”模式,打造宋韵欢潭研学基地、萧山“农耕农趣”研学基地、微笑的梅子研学教育基地等。欢潭、擂鼓湾、泥马庙、皇坟尖等进化地名传说故事中流传着浓厚的宋韵文化,明年进化将加快推进泥马庙修缮保护,传承宋韵文化根脉,实现宋韵杭式生活体验基地的遍地生花。

激活产业业态方面,进化积极探索村民入股、村企共建等新模式,对陶艺、二胡等传统手工艺以及麻糍、茶叶等特色美食开展提升包装,探索“古镇+旅游”“古镇+文创”等新发展业态,并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路径。特别是近两年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及产业融村力度,进化导入了以高端餐饮、乡村研学、传统手工艺制作为主的体验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业态,积极打通“两山”理论的转化通道。

丰富活动载体方面,进化以宋韵文化为切入口,举办宋韵文化研讨会、“五义之乡 宋韵欢潭”岳飞忠义文化节、“休闲进化畅享亚运”2023 首届休闲进化山谷音乐节、“同心亚运 寻梦进化”进化镇 2023 年河灯民俗文化节等文化活动。

可见,未来的进化棋局,不仅有诗与远方,更有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的“硬实力”。

快评

不断实现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

文化赋予经济价值和灵魂,人文经济不仅大大优化了经济形态的有机性状,而且使经济充满神韵、灵动和活力。它区别于其他经济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具有人文价值优先性,更凸显人的价值属性,通过持续的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成为一个发展的共同体。

绿水青山中的进化,正成为人们读懂杭州“人文经济学”的一个实践样本。它在古宅保护活化利用中体现出来的“一针一线”的功夫,体现出一个地方发展的韧性、耐心和定力,为当地的高质量发展积累了文化底蕴,也给投资者以巨大信心,这无疑也是进化在未来获得可持续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丽华 萧山微融圈 瞿丹 金露瑶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