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杭州年度文旅热词盘点

2024-01-04 11:40:26

岁末年初,各类“年度词汇”纷纷出炉,新的流行语、新的热词,从某种角度,总结了一年来的文化现象。

“情绪价值”“反向消费”“City walk”“双向奔赴”……我们精选了这些年度流行语,它们在过去一年里从风行到流行,既是社会变化的“记录仪”和“显微镜”,证明了汉语旺盛的生命力,也生动勾勒出了一年来杭州文化的蓬勃图景。

情绪价值

本为营销学概念,指顾客感知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它能够具象化产品服务带给消费者的情感体验,是一种非物质性的附加价值。如今流行的“情绪价值”是对人际关系的描述,指的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一个人给他人带来舒服、愉悦和稳定的情绪越多,他的情绪价值就越高;反之,他的情绪价值则越低。“情绪价值”的流行,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过去的2023年,中国电影走出疲态,549.39亿元的全年电影票房背后是不断刷新的纪录——

1月31日,总票房突破100亿元,刷新中国影史年度票房最快破百亿纪录;

7月25日,月度总票房突破69.67亿元,刷新影史7月票房纪录;

8月17日,暑期档票房突破177.79亿元,刷新影史暑期档票房纪录;

8月31日,大盘连续72天破亿,刷新影史大盘连续破亿天数纪录……

刚刚结束的2024年元旦档,总票房突破15.35亿元,超2021年元旦档13.03亿元票房成绩,刷新中国影史元旦档票房纪录。

2023年度,浙江省总票房40.25亿元,观影人次9331万。杭州全年票房为12.70亿元,是2020年的近3倍、2022年的近2倍。浙江2023年票房排名前三的影院(含服务费)分别是:杭州浙影时代影城·西湖文化广场店3023万、宁波博纳国际影城北仑IMAX店2972万、杭州萧山德纳IMAX影城2932万,这3家影院都进入了全国影院年度票房50强。

在这些令人兴奋的纪录背后,蕴藏的就是“情绪价值”的力量。

这种情绪价值来自于电影出品方对“观众情绪价值”判断的转变。过去的10年,中国电影市场呈现了一个马鞍形的发展,从2012年开始,大量资本热钱看中电影市场的前景,疯狂涌入,让那几年的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种“出一部火一部”的狂热感。

其中固然有不少佳片,但泥沙俱下,不少轻制作重宣发的做法让很多电影成为了“大忽悠”,透支了观众的信任度。

自2018年开始,电影市场进入了“资本寒冬”,加之2020年开始的疫情影响,中国电影进入了发展低潮期。这个时期是把双刃剑,对用心制作电影的出品方来说,既是挣扎难熬的时光,也是厚积薄发的机会。在2023年,我们看到不少在疫情期间用心制作的电影进入了市场,迎来了口碑和票房的双爆发。

2023年,喊了很多年的“电影需要现实性”真正地落地生根,一部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切中了观众情绪的痛点,让他们真正地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回想现实,实现了“观照社会”的更高价值。

电影响应时代号召,顺应时代潮流,不断给观众带去舒适、愉悦和稳定的情绪,呈现出了越来越高的情绪价值——

人民对家国的情怀愈发浓烈厚重,于是我们看到了《满江红》《流浪地球2》;

传统文化成为当下社会的聚焦与关注,于是我们看到了《长安三万里》;

全社会对反诈、女性自我保护更加重视,于是我们看到了《消失的她》《孤注一掷》;

年轻人对社会正义、热点话题愈发关注,于是我们看到了《坚如磐石》《第八个嫌疑人》《三大队》……

“情绪价值”本就是当下年轻人的交际状态与价值追求,它既是一种自然的情绪集合,也需要外界的推动和助力。电影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结晶产品,既需要对观众“情绪价值”的判断,更需要一种引领。

国外有专家分析,当代人抑郁、焦虑情绪拥有率较高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一个“第三地(third place)”(除工作地与家以外的场所)释放压力、感受在社会中的归属感。电影院用一种私密、弱社交的环境,让观众用不高的成本去体验生活、感受人生。在看完电影后,又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寻找到与自己抱持同样态度的“网友”,实现正面的情绪价值的增长。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里的这句话可以很好形容这个关键词。一部流行、热门电影背后其实就是双方(主创与观众)情绪价值达到对等、提升,最终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大化,达成双赢。2024,我们期待这种正向的情绪价值会越来越多。

反向消费

这是一种与传统消费观念相反的消费方式——注重产品性价比、实用性和消费体验,拒绝营销裹挟和奢侈追求。一句话,花最小的成本,博最大的收益。今年以来,在文旅消费领域,这种顺应时代变化的消费需求也愈加凸显。

阅尽千帆

为生活买单

这一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向消费”,过起了精打细算的新中式文化消费生活。

不久之前的2024杭州新年音乐会,杭州大剧院为了满足更多市民观众的观演需求,放出了近百张30元、50元的惠民票,开票几分钟就被一抢而空。杭州爱乐乐团每个月的普及音乐会,10元公益票每次一开票就“秒售罄”。而购票的群体,大多是刚刚跨入古典乐门槛的年轻人。有乐迷调侃道:“不是王羽佳听不起,而是杭爱普及更有性价比。”不少网友还为此建起了社群,相互交流抢票方法和经验。

无论是看演出还是逛展会,大家都揣着“低消费、高价值”的心理。尤其是年轻人,花钱的习惯、逻辑、结构与之前大不相同。央视发起的青年消费调查中,年轻人消费态度开始回归“有度”。以杭州文博会为例,今年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这群人里,有人整理出了一份“杭州文博会盖章127枚攻略”,还有人亮出了一份“三小时特种兵式薅羊毛教程”。展会上,以文化自信与传统审美为核心驱动力的高性价比“新国货”,更是成为年轻人争相购买的文创潮品。

一方面,大众文化消费的基本规律发生了明显变化,连“Z世代”们的消费观念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可以买贵的,绝不买贵了;另一方面,消费者们更注重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了,比如更强的文化属性和更好的互动体验。

其实,反向消费也是一种悦己消费。有人说,传统消费的核心是商品,而反向消费的核心是人本身。更多时候,这些尤为关注自身的年轻人,是在为自己的心情与热爱买单,来实现一种情绪价值。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消费行为还具有社交属性。第一时间将好的演出、好的产品与“电子闺蜜”分享,进而形成一个个“志同道合”的圈层。在建立新型社交和实现情绪表达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推动了“文化爆款”的诞生,比如一票难求的杭州爱乐乐团普及音乐会。

不论惠民音乐会,还是“盖章式”逛展,都与当下社会的精神需求类消费相契合,并逐渐融入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些应时代而生的玩法,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解锁全新的文化生活版图,并尝试着融入不同以往的新消费习惯。

刚刚过去的跨年夜,全城的年轻人可谓是彻底玩转了“反向消费”。花两块钱坐地铁1号线抵达人潮汹涌的龙翔桥,花三块钱去蜜雪冰城买一个冰淇淋甜筒,花十块钱从摊贩手里买一个心形气球,最后在新年的倒计时中与身边的陌生人来一次“free hug”(免费拥抱)。不到二十元钱的跨年仪式感与氛围感,太值了!青春的美好,就在这升腾的“烟火气”里。

当“反向+”浪潮越刮越猛,也为新一年的杭州文旅消费市场带来了红利和启示。商家应该深度挖掘“反向消费”中所蕴藏的正向价值,以高性价比、强体验感、新社交性的文旅消费产品推陈出新,来持续击中年轻人不断变化的内心。新的时代催生出新的生活价值,文旅消费变革方兴未艾。

双向奔赴

多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慕、相互亲近的美好关系。在实际使用中,该词内涵渐渐扩大,指相关方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靠近。

杭城戏剧

因“双向奔赴”而灿烂

回顾2023年的杭城戏剧舞台,可用四个字概括:双向奔赴!

这一年,最让观众难以忘怀的,当属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举办。这场我国戏剧艺术领域高规格、高水平的艺术盛会,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无与伦比的戏剧盛宴,也呈现了杭州与戏剧之间温暖的“双向奔赴”。

杭州有着悠久的戏剧史,早在南宋时期勾栏瓦舍遍布城内,千百年来,梁祝、白娘子、岳飞等杭州题材的剧作经久流传。在杭州的努力下,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成为“史上规模最恢宏、戏剧种类最丰富的一届”,激发了中国戏剧节的活力。同时,借由中国戏剧节的舞台,《钱塘里》《苏堤春晓》《纳土归宋》等多部杭产戏剧登台亮相。这样的“双向奔赴”,大大提升了杭州戏剧的影响力。

另一场发生在杭城的“双向奔赴”同样赏心悦目。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火热出圈,堪称戏剧界“现象级”的事件,其背后,是戏剧与市场之间默契的“双向奔赴”。

2023年,浙江小百花推出了越剧《新龙门客栈》,用大胆的创新来直面市场。场景“新”,首次试用沉浸式场景演绎越剧;题材“新”,越剧首次讲述武侠故事;营销“新”,该剧的短视频营销与周边文创开发均瞄准年轻人……而市场,也做出了热烈回应,目前,该剧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眼下,“浙江省属院团新年演出季”正在杭城火热上演,这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文化大餐,也是戏剧与观众之间热情的“双向奔赴”。

各大院团“有好戏”,歌剧、话剧、戏曲……各大省属院团均拿出各自的舞台精品,展示自身的艺术实力。广大观众“看得起”,演出季始终坚持“惠民”原则,以低票价最大限度地惠及大众。这样的“双向奔赴”,不仅丰富了杭城群众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消费市场,更为弘扬和发展传统戏剧文化,健全利民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贡献。

戏剧、杭州、观众、市场……它们用热情的“双向奔赴”,照亮了彼此,也描绘出2023年杭州戏剧的繁荣图景。更令人欣喜的是,下一届中国戏剧节仍将在杭州举办,更多面向市场的杭产戏剧已经在酝酿,越来越多的杭州观众正走进剧场。可以预见,杭城戏剧舞台上的“双向奔赴”仍将继续!

City walk

简单地说,City walk(城市漫步)是通过徒步的活动方式,帮助参与者重新理解城市的空间与建筑,沿着城市记忆的足迹,探寻城市故事。在其发源地伦敦,伦敦漫步是当地著名的旅游品牌,至少已经开发出100余条徒步线路,有些线路甚至流行了50多年;在巴黎、阿姆斯特丹、京都等City walk盛行的城市,也有20多年的历史。近两年,City walk在中国快速走红,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City walk

每个城市都想要的“搭子”

今天,行走重新成为一种流行,低速欣赏附近的景观,被赋予了时尚、鲜活的色彩。

近两年,City walk(城市漫步)的走红势不可挡。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某社交平台的用户在City walk这件事上走出了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8圈。

谈到City walk的时候,“旅行圈”习惯性地围绕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探讨旅行“出圈”的意义;“文艺圈”认为,用脚步丈量城市的生命力,深入城市的肌理,能更好地理解人与城市的关系;年轻人通过City walk,找到更多的“搭子”;老年人也加入了行走,但还是会问:City walk与溜达、散步有什么不同?

经过City walk爱好者仔细考据,City walk与“溜达”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需要专业领队的带领,以徒步的方式,游览城市的街道巷陌,从历史、地理、人文等各方面,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可以说,它一开始就是有规划、有技术地行走,相比之下,“溜达”可以表现得更随意。

这一点上,杭州在推出City walk“城市漫游计划”的初期,就在“专业性”上进行重点铺垫,邀请了本地“重量级”的“素人导游”加入这场行走,比如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华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浙江省博物馆馆长与鸟类专家陈水华等。

2023年秋,杭州又围绕“晨经济”,推出了早茶早餐、早市早集、早起运动、早间参访、早游体验五大City walk线路。这也是五条照见杭州人真实生活模样的线路。

当然,社交平台上的年轻人,并不认为City walk专属于旅行,上下班途中的行走、茶余饭后的散步、带着宠物一起溜达,都可以变成City walk。此时,生活中匆匆而过的街景逐渐具象化,春生夏长的行道树、户外大屏上的广告、热气腾腾的早餐店,都可以成为City walk的一部分。发现周围,捕捉一闪而逝的画面,能够传递出一种随性松弛的感受,是当代年轻人崇尚City walk的重要理由。

City walk仿佛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如今,每个城市都想与它做“搭子”。然而,游客没有全部买账,因为,并非每个城市都能让人愉快地享受行走。

事实上,在City walk这件事上,每个城市都是“潜力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城市可以为游客搭建行走所必须的硬件与软件的双向支撑,组建专业的团队,推出更多行走线路。City walk走红,也让“城市记忆点”项目规划、保护与复兴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唤醒城市进一步构建徒步文化旅游体系建设。这个进化的过程很漫长,却值得期待。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张磊 记者 厉玮 姜雄 张雅丽 文 记者 丁以婕 图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