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卡杭州”到“恋恋杭州” “后亚运时代”的人文体验故事可以这样说
地处清波街道的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毗邻16座博物馆,校内还建有贝壳王国、宋韵游艺馆等十余个微型博物馆,这既是一个学校,也是定时向社会开放的杭州亚运人文体验点。运河景区,含“宋”量极高的运河漕舫同样也是杭州的人文体验点,从船身的宋韵元素,到身着宋服的工作人员以及熙熙攘攘的国风Cosplay爱好者,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在这里得到了深度融合。
“后亚运时代”,50个精雕细选的亚运人文体验点,正发挥着“长尾效应”,通过“旅游+”“+旅游”的探索,正相继从文化内涵层面开辟新赛道,让游客从“打卡杭州”变为“读懂杭州”“恋恋杭州”。
一所因博物馆出名的小学,成了杭州旅游“打卡点”
杭师附小提出的“我在博物馆上小学”馆校融合育人新模式曾轰动一时,把学校周边丰富的博物馆群落有机转化为教育资源,改变师生交互方式,让无边界、无距离的学习为学生成长发展赋能的同时,学校内也润养出了小而精的场所——这里有小小理财家、少年军事家等十余座微型博物馆陆续开馆,校内师生轮流出任馆长、馆员、巡视员、讲解员等职务。
可以说,杭师附小也是上城区博物馆群落的一名成员,被纳入了杭州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CityWalk体验点的文旅产品体系中。但凡周末及节假日,这些校内的微型博物馆同样面向社会开放参观、访问。
“2022年新增了宋韵游艺馆,馆内有毽子、捶丸、摔跤、陀螺、秋千等宋时的热门体育项目的互动,我们注重宋朝文化与当代文化、宋朝体育与当代运动的连接,这个馆深受学生和游客的欢迎,大家也因此对传统文化与杭州亚运会有了更多认识。”校长俞富根介绍,透过校内的十余个博物馆与周边的16个博物馆,让孩子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活动场域中,让他们更多关注城市的文化过往、世俗生活、审美情感,激发着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如今,学校成功申报、入选亚运人文体验点以来,每周的访客不断增加。把校内的微型博物馆变成一把“钥匙”,开启学生和游客的审美趣味,让彼此都在不同的文化体验中获得乐趣和成长,正是这一体验点的初衷所在。
一艘运河漕舫,因文化的力量迸发活力
如果说,杭师附小是由社会资源转型而来的旅游“打卡点”,那么同样是亚运人文体验点且具备旅游产品属性的运河漕舫,则始终探索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创新转换。
号称“运河上行走的艺术品”的漕舫,是运河漕运文化的经典浓缩与复古演绎。如今的运河漕舫在造型设计上融入了杭州运河文化元素,乘漕舫、游运河是直接领略运河文化、欣赏江南水乡美景的最佳途径,从武林门至拱宸桥是运河日游、夜游经典航段,还有一路向北抵达塘栖古镇的航线。
今年春运期间,专属龙年的“独占鳌头”大运龙灯福气船在大运河亮相,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为了向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游船体验,今年运河游船导乘队长华权芳及其他导乘员,第一次身着具有宋韵元素特色的服饰开展导览服务。
她介绍,这套服饰是结合现存宋代摹本《韩熙载夜宴图》及北宋名画《听琴图》的宋服元素进行设计的。她发现,每天都有身穿国风服饰、专程“打卡”大运龙灯福气船的游客,在船上,大家或多或少聊着传统服饰,这也使她开始关注起传统服饰及其纹样特色来。
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有形还是无形,一路上,这条穿行于运河之上的漕舫,将传统文化、运河文脉、杭式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文化的力量扩宽运河游线的深度与广度。
人文与体验之间,也能融洽无间
目前,杭州有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杭绣—江南传习所、清河坊历史街区、杭州湖滨步行街、南宋官窑烧制技艺体验中心、大华书场、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西湖琴社、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杭州市杨绫子学校等50个亚运人文体验点,覆盖了人文历史、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非遗文化、运动健康等主题板块,全部纳入了杭州常态文旅产品体系中。
去年的杭州亚运会期间,它们是具备国际游客接待能力、“破译”杭式生活的小众“打卡点”;“后亚运时代”,它们是游客读懂杭州文化历史、创意美学、情感特质、经济环境、烟火日常、人文关怀的在地性体验点。
在创新文旅产品的实践中,杭州正在重点推进人文旅游产品、体验点的打造。也就是说,未来这样的人文体验点将越来越多。
记者从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根据年度工作计划,今年杭州既要讲好宋韵故事,持续深化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高水平推进宋韵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也要讲好人文故事,以文化遗存、非遗技艺、文博场所等为载体,呈现杭城上下五千年处处有美景、处处有文化的新图景。同时,持续推进亚运旅游线路的开发、运营,推进亚运经典记忆留存,推动亚运场馆景区化提升,加速亚运遗产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让亚运印记成为杭州的鲜明文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