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近失传到走红网络 杭罗织造技艺的背后是一片匠心
张春菁和岳母洪桂贞
千年以前,“冰镇杭罗”就 “红”了
“绫罗绸缎”,是我国丝织物的代表性品种,原料都是蚕丝,不同点在于纺织技术。其中,罗织物因大多产于“丝绸之府”杭州,故又得名杭罗。织就一卷杭罗,需要翻丝→纤经→摇纡→浸泡→水纡→️上机织造。
今年夏天,网上对“冰镇杭罗”的评价,让杭罗“小火”了一把。“确实体感温度能低个三四摄氏度。”张春菁走到了生产车间的一处角落,这里摆放着几口大水缸,里面浸泡着满满一缸由桑蚕丝摇成的水纡,这就是“冰镇杭罗”的奥秘所在——“水织法”。
所谓的 “水织法”,就是对蚕丝表面的丝胶蛋白进行处理。先将蚕丝放入清水之中,加入适量酸性溶液后煮沸,再将煮过的蚕丝捞出,放入清水缸中脱胶,这样一来,不仅去除了蚕丝上附着的油脂和杂质,蚕丝纤维也变得更加松散、有弹性。
张春菁说:“水缸浸泡一般要经过25到28天,脱胶过的蚕丝做纬线,未经脱胶处理的当经线,二者一同上机织造,经纬相交后形成一个个细小的罗孔,造就了杭罗上乘的透气性和干爽度,高温天穿上身也不黏腻。”
据史料记载,杭罗常在夏天被制成贴身的打底衫,轻薄凉爽,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百姓人家都竞相追捧,千年以前它就“红”了。张春菁曾与专家们一起寻访有关杭罗的文献史料,在一本杭州地方志上,看到了有关宋代时期的“杭罗经济”的记载:“每逢春夏之交,精美的罗布便供不应求,京杭大运河上来往船只不断,码头边堆满了待运的罗布‘包裹’……”
杭罗走俏时,杭州城内无数人家做起了与杭罗有关的营生。“种桑的、养蚕的、织布的、染色的,全产业链都有了,说明杭罗吃香啊!”寻史问迹多年,“外来女婿”张春菁对于古杭州城早已熟稔于心,“就在老城的东北边,古艮山门机神庙一带,杭罗织造最热闹。”
8月底,杭州稍稍凉快了些,上城区九昌路上的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依然“热”度不减。“刚刚接了个外地单子,够我们忙上一两个月了。” 公司负责人、杭罗织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张春菁笑着说道:“我们也蛮意外的,现在的年轻人会这么喜欢杭罗。”
推开织造车间的大门,一台台织机不停地穿综、穿筘,织就杭罗特有的“经纬线”。“在古代,能穿上罗衫是一件蛮体面的事,象征着一定的地位和身份。”张春菁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
20多年前,刚毕业的张春菁离京来杭,第一次穿上杭罗制成的衣物。那时的他不知道,当时的杭罗正处在几近失传的境地。“差一点,杭罗就要成为书里的历史了。”张春菁说道。
复杂工艺,让古法技艺几近失传
杭罗织造技艺的传承主要是两类: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其中,邵家是杭罗家族传承的代表。1886年,邵家以“福兴杭罗”为商号,在老武林门附近开起铺面,生意十分红火。如今的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就是接续了“福兴杭罗”这个大名鼎鼎的老字号。
说话间,身穿一袭黑色罗布裙的洪桂贞女士从车间走了出来,手上拿着一把梭子。今年69岁的洪桂贞是邵家杭罗织造技艺传人,有着47年的杭罗纺织经验,是杭罗大师邵官兴的妻子,也是张春菁的岳母兼师傅。
在张春菁眼里,岳母算得上是杭罗织造的“国宝”了,“蚕丝脱胶到不到位,她手一捻就知道了,这种手感没个几十年经验是摸不透的。”
在靠里的一间车间里,摆着好几台翻丝车,几十个木轮“咯吱咯吱”地翻滚着。在翻丝车前,洪桂贞将一沓沓蚕丝套入套丝框,随着木轮的转动,蚕丝的光泽在灯光下逐渐显现。
“翻丝可以去除蚕丝表面的一些疵点,让丝线更加柔软、亮丽。”洪桂贞低着头认真理着手中的丝线,因为常年捻丝、翻丝、织布,手上的纹路变得粗糙又深邃。
“我20岁出头就开始学了,丈夫就是我的老师,他一直说,织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辈子都不能忘的。”在洪桂贞的印象里,邵家总是机杼声不断,织罗的技艺也给一代代邵家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和不俗的名气,“那时候,一台织机就能养活一家人。”
1985年,邵官兴开起了杭州福兴丝绸厂,夫妻俩守着织机过日子。兴盛时期,还有许多人敲开邵家的大门求师问艺,然而,因为工艺复杂,费工费时,想要出师并非易事,“有人学了好几年都学不透,渐渐就放弃了。”洪桂贞说。
也就十多年的光景,社会的发展也冲击了这项古法纺织技艺。洪桂贞的女儿邵国飞记得,渐渐地,家里几乎接不到什么订单了,为了保留住家族的手艺,父亲开始去外面接活干,母亲则坚持在家里织造杭罗。
2002年初,邵国飞和丈夫张春菁决定回杭工作。也是在这个时期,家里的机杼声才真正引起张春菁的注意。他曾好奇地问岳父,“既然都不能赚钱了,为啥还要坚持纺呢?”邵官兴笑笑,把“福兴杭罗”的历史当故事讲给女婿听。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春菁对杭罗来了兴趣。
国潮兴起,杭罗的未来依然有生命力
起初,张春菁会在工作之余跟着岳父岳母学习技法。但是这样的学法难以做到事无巨细,加上织造技艺并无标准的技术参数,张春菁只能学到些皮毛。
几经考虑后,张春菁和妻子邵国飞辞掉了工作,担起了杭罗传承的重任。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杭罗并不能“养活”自己,厂子要靠接别的服装加工生意过活。即便如此,张春菁夫妻俩还是觉得,杭罗手艺不能丢。
2006年至2008年,“杭罗织造技艺”先后列入杭州市级、浙江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给杭罗带来了转机。“这对杭罗的传承来说,意义非常重大。”那段时间,张春菁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白天在工厂里研究丝线,晚上坐在电脑前整理资料,为杭罗申遗做准备。2009年9月,“杭罗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为开展杭罗非遗保护工作及杭罗服装贸易业务,张春菁和妻子邵国飞一同创立了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2021年,邵官兴离世。“父亲走时别的都没有交代,就交代我们把杭罗传下去,突然我觉得,传承的事不能慢慢来,时间是不等人的。”父亲走后,邵国飞决定沿用“福兴杭罗”这个老字号,全面接手杭州福兴丝绸厂的杭罗织造业务,这也是目前杭州范围内唯一家采用传统工艺生产杭罗的厂家。
在车间里,记者看到了几台颇有些年头的纺织机,那是邵官兴研发的半自动机器,称不上先进,但织出来的料子很受认可,北京瑞蚨祥、苏州乾泰祥等百年绸布老字号成为“福兴杭罗”多年的老客户。
在恢复传统的手工生产之余,张春菁还在探索制定更加现代化的工艺“标准”,以提高生产效率。张春菁说:“我们要把杭罗的传习难度‘打’下来,这样才能让更多有兴趣的人关注杭罗、学习杭罗,成为杭罗的传承者。”
最近几年,国潮风吹进了古朴的杭罗厂,不少新中式服装品牌找到了“福兴杭罗”,许多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国风杭罗织物在互联网走红。张春菁夫妻俩在生产之余动起了脑筋,比如推动杭罗数字藏品、杭罗新标准问世,与高校合作尝试“工厂+实验室”模式,创新升级织料更新杭罗品类等等。
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有一处杭罗体验区,摆放着罗扇、罗帕、罗裙等许多杭罗“周边”。“很多人看过、试过,就爱上了杭罗。我想,越是传统的东西,也许越有生命力……”张春菁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