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物修复师“艺”起传承文物气韵 赓续悠长文脉 妙手再现“青龙”之美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的低语,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
2024年是甲辰青龙年,在静谧而庄严的杭州市考古所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一场关于时间、艺术与技术的交响曲正缓缓奏响,主角是一件珍贵的“青花龙纹筒形炉”。近日,记者深入探访,亲眼见证了杭州的文物修复师如何让这件承载着乾隆时期文化记忆的文物重焕新生。
“此次修复的青花龙纹筒形炉,以其精美的龙纹图案设计著称,更因炉身上刻有的‘乾隆’二字以及其深厚的历史背景而备受瞩目。”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胡利红说,在这样的年份带领团队去修复这样一件珍贵文物,很有意义。
第一步:考古摄影 定格文物重生之旅的每个瞬间
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记录下文物从残破到重生的每一个细腻瞬间……这是考古摄影师范文健的工作日常。
透过范文健的镜头,历经风霜的青花龙纹筒形炉呈现在众人面前,只见它表面布满岁月的痕迹——锈迹斑驳,裂痕如细丝般交错,仿佛低语着过往。
范文健将器物平放在拍摄台上,小心翼翼地调整角度和光线,确保后方露出恰到好处的背景,这样既展现了器物的完整形态,又避免画面单调乏味;接着,他精心布置灯光,确保每次拍摄都能保持相同的光照强度和色温;随后,使用三脚架和遥控器固定相机位置,避免触摸屏幕产生指纹或阴影,并设置固定拍摄角度和高度标记线,确保每次拍摄都能从完全相同的视角进行;最后,他拿起相机,细心调整相机参数……
他定了定神,围绕着器物踱步,从正面到背面、从左至右,再从上方俯瞰到底部仰视,每一个角度都不放过。那些细微的裂纹、独特的纹饰或是颜色变化的区域,都被他一一捕捉下来。
“这样一来,即便时间流转,照片中的文物也能保持一致的色彩和形态,为后续档案整理和学术研究提供可靠依据。”范文健说,这些照片不仅是对文物现状的实时记录,也将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宝贵参考信息。它们成了文物新生命的一部分,将永远留存在历史长河中。
第二步:考古绘图 笔墨再创造勾勒文物之美
与考古摄影几乎同步进行的,是考古绘图。
在文物修复与保护领域,考古绘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要求绘图者如实精确记录文物的形态与细节,将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传递给后人。
高付杰,这位长头发、笑起来温暖甜美的女孩是一名考古绘图师。她端坐在文物前,一步步为青花龙纹筒形炉绘图,画面中复杂的龙鳞与细节,让人惊叹。
首先进行细致测量。她利用专业测量工具,精确记录了器物的底径、孔径及高度等关键尺寸。高付杰介绍:“准确的尺寸是考古绘图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纹饰绘制的精确度。”随后,她开始了最为关键的纹饰绘制工作。“器物上的龙纹尤为引人注目,其鳞片排列细密、层次分明,是绘制的难点之一。”面对挑战,高付杰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耐心,只见她俯身于工作台前,目光专注而深邃,一笔一画勾勒着龙鳞的轮廓。在她的笔下,每一片鳞片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栩栩如生,透出古代匠人的卓越技艺和无限创意。“除龙鳞外,器物上的毛发细节也是精心描绘的对象,需要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变化,将毛发的柔软质感与动态美感展现出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高付杰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张考古绘图完成了,它不仅精准再现了文物的原始形态与纹饰特征,更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绘图师们的努力,更多文物得以更完整、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和传承。
第三步:文物成分检测 检测与修复并重
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引入自然科学研究与检测方法,文物科技研究与检测成为新的方向。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12年成立之初,就引进相关人才,成立了科技保护室。经数年建设,科技保护中心现有专业仪器及配套实验设备20余种,总价值逾120万元,已具备必要的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科技保护技术实力。”胡利红说。
“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文物进行正确的分析与检测,才能对文物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分析,更好地为文物研究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文物修复师王晨娅介绍。修复工作开始前,王晨娅将瓷片放入高精密的光谱仪等设备上,在瓷器上精心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检测点。“从瓷器底部稳定的胎质,到釉层中平整无损的区域,再到纹饰上均匀分布的龙爪图案,每一处都是不一样的。”王晨娅说,科学的成分检测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古瓷器胎釉的独特成分,为后续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步:拆解黏接 古瓷器重生展新颜
面对眼前这件被岁月侵蚀的古瓷器,文物修复师沈洪涛展开了拆解工作。
他深知,拆解不仅是修复的第一步,更是决定后续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他小心翼翼地剔除瓷器表面大块石膏碎片,避免对瓷器造成二次伤害;随后用超声波清洗机将黏附在瓷器上的细小石膏碎片逐一剥落;细微处,他使用手术刀进行精准剔除……一系列操作,展现了文物修复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非凡的耐心。
拆解完成后,沈洪涛不急于黏接,而是先将瓷器放入特制的10%浓度的六偏磷酸钠溶液中浸泡,通过化学方法软化并去除瓷器表面附着物和残留污渍;接下来利用超声清洗机,在60℃—70℃的温度下对瓷器进行深度清洗。
一天后,瓷器的边缘变得异常干净。
沈洪涛再将瓷器送入脱盐机器中进行处理,进一步去除残留的六偏磷酸钠,并进行局部脱盐,确保瓷器在后续保存中不受化学物质的侵蚀。
拼接工作是考验技艺的关键环节。沈洪涛根据瓷器的原始形态,大致摆放出一个位置,然后从下至上、从易到难逐一拼接。拼接过程中,他利用卡槽等辅助工具,确保每一块瓷片都能严丝合缝地黏合在一起,对于需要特别加固的部位,他使用热熔枪进行预固定,并数次实验、调整,直至达到最佳效果……经过反复、精心修复,这件古瓷器终于重获新生,仿佛穿越时空重现往昔辉煌。
第五步:修复上色 重现历史华彩
胡利红介绍,此次修复的青花龙纹筒形炉,炉身上的铭文清晰可辨:七年月日奉贡,敕赐云林禅寺罗汉殿,敬恕堂制。
这样珍贵的文物,该遵循怎样的修复原则?“先不修,再修。”胡利红的回答颇有禅意。
在修复过程中,应当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对于炉身上自然形成的裂缝和小洞,她选择保留原状,因为这些痕迹能直观地展现文物的历史沧桑感,同时也是其身份与年代的重要见证。她解释道:“这些未经处理的部分,能让我们直接观察到炉胎的质地,其细腻与白净之美,在清洗后更令人惊叹!保留这些痕迹,是为了最大程度传递文物的历史信息。”而修复的重点,则放在了炉身正中的龙纹脸部及整体釉色的复原上。胡利红精心调配色彩,力求与原始釉色保持一致,通过细腻的笔触营造层次感,使龙纹图案栩栩如生,再现昔日的辉煌与威严。
胡利红表示,此次修复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保护与复原,更是对杭州乃至吴越国时期丰富文化遗产的一次致敬与传承。她说:“从良渚的玉琮到小横山墓里的龙纹图腾,从吴越国康陵墓中龙凤的标志到吴汉月墓的龙纹,从德寿宫的高力士石凳龙纹到云林禅寺的青花龙纹筒形炉,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作为文物修复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使命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修复工作的圆满完成,这件青花龙纹筒形炉将在未来向公众展示其修复后的风采,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
“杭州文物修复师们将继续秉持匠心精神,为文物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胡利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