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民成为文化的“主理人”——记省级文化特派员徐伟兵

2024-12-30 08:30:00

“留住杭州的烟火气”几个字,被写在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的墙上。

“烟火气是什么?就是家,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见到徐伟兵时,他正作为嘉宾参加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举行的社区活动,“如今的祥符街道有17个社区,这是行政上的划分,但人的日常及其文化不会因此而划分,恰恰相反,文化会以其自身的逻辑在流变中再造或重生。记忆的去留也就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表现。”

处于大运河水网中的祥符街道,曾是杭州的北门重镇,杭嘉湖水系之要埠。昔时湖州、苏州、常州等地米船、客舟皆由此抵杭,如今仍横跨在宦塘河上的四百余年的“国宝”——祥符桥见证了这一切。

“家,对于我们中国人太重要了,尤其放在家国一体的语境中来看。而把家放大一些的——家园,或者不完全对等的‘社区’,那么我们了解自己的家园吗?”省文化特派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徐伟兵说,“祥符是大运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在地性与活态性,居民的日常生活正是在地性与活态性的活力源泉和表现形式,因此文化传承与社区营造在此产生了勾连。”

作为一名社科研究人员,徐伟兵受教于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训练,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社会发展等议题。如何在学理和实践上贯通“文化”与“社区”,便成为其“文化特派员”这一身份所要思考的主题。

文化特派员工作启动后,徐伟兵第一时间深入祥符街道展开近四个月的调研,在派出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拱墅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与所在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共同设计了“擦亮大运河文化的祥符印迹”这一文化项目,并提出围绕“研究”“展示”“交流”三个关键词推进项目建设。即,系统梳理挖掘祥符桥社区的历史文化,并打造文化空间,将其进行展示。与此同时,以文化空间为平台,为文化特派员和社区居民提供交流的场所,尽可能地激发社区居民的感知度与参与度。

“围绕大运河文化这个‘品牌’,让祥符呈现自身的特色。”这是徐伟兵的愿景。其文化项目的建设,也在如期推进中。近日,在省方志办的大力支持下,“志说浙江·祥符印迹”的短视频完成拍摄推送,这是对祥符“桥”文化阐释传播的一次尝试。在影像中,还特意呈现了社区居民的讲述,让居民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位于祥符老街上祥符北街41号的市文保单位“茧行”也完成改造提升,“浙江省文化特派员之家”落户在此。这里将成为全省文化特派员交流、学习和文化特派员项目建设地成果展陈、展示的重要平台。“浙江省文化特派员之家”内还设有省方志办授牌的“方志驿站”。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翻阅全省及各地的省志、年鉴,换言之,居民有了以方志利用为特色的“书香”会客厅。

未来,徐伟兵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用好祥符老街上的文化场地,积极策划和对接各界力量,与社区居民一道,围绕大运河文化的在地性与活态性,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或研讨、或展示。

“文化特派员的工作总要有所小结,但如同大雁飞过,我们希望能在过程中为祥符留下一点文化再造的印迹,进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的氛围,并在实体上能建立一套工作机制,这才是留给祥符最重要的东西。”徐伟兵说。

“承古启新”,四字虽易,但背后则考验着每一个热爱文化、热爱生活的人。从项目的研究、设想的推进、结果的呈现……每一步,都是在摸索中前行,也意味着每一步都在求新、图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编辑:吴阳杰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