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叠 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的“无界”创新实验

2025-07-11 11:25:19

钱塘江畔的钱湾智谷河道上,几艘皮划艇划破水面,留下一道道涟漪。杭州极麋生物有限公司创始人曹哲厚奋力划桨,脸上洋溢着运动的快意。这位皮划艇深度爱好者未曾想到,自己发起的赛事会成为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标志性文化场景。

在实验室里,他是严谨的科学家;在水面上,他又是劈波斩浪的运动家。一张一弛间,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独特的“创新创业文化”悄然生长。在曹哲厚眼中,“上楼创业,下楼划艇”的松弛感,正是小镇献给创新者的礼物,成为连接科研、产业与生活的独特纽带。

三重文化的叠加——无界融合的“创新培养基”

二十年间,这片土地从国家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演变为生物技术浓度超70%的科创高地,聚集全球20多个国家30000余职住人群,8000余名科创人才。支撑这一“质变”的,是三种文化叠加形成的独特生态,犹如钱塘江潮水般层层“叠加”。

“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潮文化是首层底色。从几十年前的土地围垦到现代产业“围垦”,这片土地始终延续着与潮共舞的开拓基因。

当传化集团深耕实业近40年,将工业思维注入农业创新,民营企业的责任与创新文化成为第二层沃土。

真正的质变发生在第三层文化融入时。随着海归小镇揭牌,海外归国的科学家、科创人才带来无界开放、包容共生的国际社区文化。

萧山“潮文化”的敢为人先、浙江民企的务实创新,以及海归人才带来的开放共生,三种文化在小镇碰撞融合。这种文化“叠加”又不是简单的物理混合,而是催生新质的化学反应。

“让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背景的人才跨界交流,是构建创新力的核心。”小镇青年创业者晁然道出“文化叠加”的真谛。目前小镇创业者中72%拥有海外背景,这种多元融合使小镇职住人口在短短两年突破3万人。两年前,曾参与过萧山围垦的归国企业家钱永常就把企业纽龙生物的总部搬到了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显然,“文化叠加”引发的无界融合让有情怀的人聚在一起做事。

值得一提的是,七一建党节前夕,萧山“潮人才会客厅”在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筑梦青创里正式授牌。未来,它将聚焦国际人才需求,通过沙龙座谈、学术探讨、项目交流、资源对接等方式,打造国际化人才服务枢纽。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标识,更是全球英才跨文化融合的“红色会客室”、科研成果跨境转化的“创新路由器”、政策服务穿透国界的“前哨服务站”,不断拓展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活力迸发的国际人才“朋友圈”,共建“科学有温度、生活有诗意、未来无边界”的产城人文融合的国际创新区。

筑梦青创里是海归小镇·传化科技服务科学家创业、服务科创企业快速成长的缩影。近年来,小镇聚力打造“青年萧山”十大标志性项目之一的海归青年集聚区,汇聚筑梦青创里、友时光、青年智谷等创新创业、畅活安居的24H“类海外”青年生活圈,组建规模150亿元的海归小镇产业配套基金群,以生态协同降低创新成本,为科学家与企业家提供深度陪跑、专业平台、精准服务 、社群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据悉,从530科技工作者日、科创生态大会成为品牌IP,到海归音乐节与小镇之夜交织着艺术与科学的相映成辉,再到宋韵文化节邂逅“家门口孔子学院”,以及科技工作者的水上竞速赛,“张弛之道”正成为小镇科创生态的隐形引擎。全年上百场活动更让这里形成“周周有活动、人人可参与”的社群生态,并逐渐形成“全面可持续、科创为人人、全员共参与、文化无边界、探知无止境”的文化品牌理念。随着光环梦中心“科学公园”和邵逸夫医院科技城院区即将开业,650套人才公寓投入使用,一个更具活力的“无界”小镇正在形成。

显然,文化叠加的力量,就是小镇的创新势能,文化叠加产生的链式反应正重塑这片土地的创新基因。

政企合力的叠加——“特区模式”下的双向奔赴

当然,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的崛起,不仅源于文化融合的力量,更受益于其独特的政企协作“特区”模式。去年,一块“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的牌子挂起,标志着政企协作进入“特区”模式,这又是另一种维度的“叠加”。

前不久,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联合党委成立,又以党建提格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

“很多平台靠政府单轮驱动,这里则是政企双轮发力。”一位观察者道出关键,“这是‘萧山现象’的集中凝练和体现。”

这种模式被当地称为 “双向奔赴” ——政府与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推动区域发展。在具体实践中,这种协作体现为政企组团招商、共建创新平台、共享资源网络等,政企共舞的效能清晰可见。

招商层面,今年以来,政企组团20余次联合出征,携“平台支撑—运营赋能—资本陪跑”全链生态亮相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等,半年斩获39个重点产业项目。

服务层面,“行走的办事大厅”移动审批车开进园区,88项服务事项实现“下楼即办”,企业贴息补助与基金投入超1亿元。

空间层面,钱湾生物港人才公寓为科学家提供200余套住房,邵逸夫医院科技城院区、光环梦中心等配套加速落地。

这种政企协作甚至重塑了人才发展模式。小镇开创“研值+产值”双轨机制,推动科学家向企业家“丝滑转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科技型企业家集聚区,这里正在打造“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的创新联合体,让“归谷密度”与“杭州速度”同频共振。

区域共振的叠加——从实验室到试验田的“无界”实验

海归小镇的创新实践不仅限于园区内部,更在空间上实现了跨区域协同。今年年初,《2025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六大攻坚行动》发布,一张特殊的产业地图正在钱江南岸展开。其中,“一镇一村一园”的布局引人注目。

“一镇”——核心区聚集200余家生物技术企业,湘湖实验室的180台尖端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

“一村”——谢径安农创村里,晶香元、一木禾等多家小镇企业开辟共享试验田,传化植物科学中心的数字种苗工厂以人工播种80倍效率育种。

“一园”——益农化工园区正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打通“实验室-试验田”转化通路。

显然,这是无界生态的裂变效应。“一镇一村一园”的战略布局,正在打开海归小镇的物理与产业边界,将海归小镇的文化叠加力量辐射到“缩小三大差距”的广阔天地。

“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益农化工园区”的产业阵地,让一木禾、硅羿科技等小镇企业获得共享“试验田”,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发现,可以迅速在田野验证,形成“实验室到田间”的最短路径。而这些从实验室延伸至土地的科研场景,正成为城乡要素流动的“毛细血管”。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方亮 通讯员 张波 李展 陈铭泽 杨晗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