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润城 人文新蜀山的“空间再造”
当一座售楼处卸下销售使命,它该如何重生?萧山区蜀山街道给出了全新的答案。
在萧山蜀山街道潘右路,由闲置售楼处改造而成的“蜀屿·青春会客厅”即将“开门迎客”。彻底褪去商业外衣后,这座焕新的建筑为人文新蜀山增添了又一处文化新地标。
城市需要热热闹闹的“烟火气”,也需要静谧平和的“书卷气”。作为萧山城市化进程的先发区域,蜀山抓住空间腾退与城市更新的契机,依托“知章故里”的千年文脉喊出了“人文新蜀山”的战略目标,并在公共文化空间上不断求“新”,打造了一批彰显城市温度和人文气息的新场域。
于蜀山而言,城市更新不仅是形态更新,更需要通过文化更新、民生更新,串联起历史记忆、当代生活与未来想象。
“重构”售楼处
步入蜀山知书馆,昔日的售楼喧嚣,早已被万卷书香与咖啡氤氲取代。正值暑假,蜀山知书馆馆长陈烈平不时从吧台后绕出来整理书架,或为有需要的客人冲泡热饮。
去年5月,随着蜀山知书馆入选2023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奖),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有人被它的颜值吸引——馆内设计了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阅读空间,中空处正面通高书墙,如同森林中的树木。也有人倾心于它的复合功能——馆内精选1万余种优质图书,设有成人阅读区、儿童绘本区、沙龙区、文创区、轻食咖啡区等区域,拥有坐席50余个,可同时容纳100余人进行阅读。
蜀山知书馆的成功,并非孤例。同样脱胎于闲置售楼处的“蜀屿·青春会客厅”,经改造后延续了建筑原有肌理,却注入了全新的青春气息。步入会客厅,多样化的潮流场景让人眼前一亮。围绕社群生态群岛、“青松”生长绿洲、友邻生活营地、理想共创浮岛四大板块,这里融合了“与山行”创意空间、共享办公室、亲子口袋花园、城市书房、“屿见”会客厅、潮剧场等场景空间。
售楼处作为地产开发中的“临时性建筑”,传统逻辑中本应在项目结束后拆除。在蜀山,这一常规被打破—— 通过文化“重构”,这些过去单纯的销售载体,蜕变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更关键的是,售楼处往往紧邻居民区,这使得经改造后的文化空间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文新蜀山最“潮”的风景。
焕活“议事厅”
若论蜀山的人文气韵,文笔峰下那片以知章村等多个村落连缀而成的“十里埭上”,正是其文脉深藏之处。这里散落着埭上黄家桥、思家桥、甲科济美坊、百步禅寺、路平新凉亭等一众历史文化古迹,也是贺知章、黄九皋等人的故乡。
一年前,黄九皋故里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向社会大众提供深入了解黄九皋及萧山历史文化的新平台。该馆所在的史家桥大厅原为黄九皋府邸的议事大厅,是萧山境内唯一尚存的明代官员府邸,曾因岁月侵蚀而逐渐成为危房。2021年,蜀山街道对大厅进行了全面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将文物古迹活化利用为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年间由黄九皋等人建造、至今仍南北跨于大汛河之上的埭上黄家桥也迎来焕然新生,架起古今对话。蜀山街道将大桥修缮列为民生工程,在区文物局支持下,克服桥梁年代久远、跨度较大、水流湍急等施工困难,历时一年多完成修缮,使其成为了大汛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与改造售楼处不同,历史建筑的焕活,需要因地制宜、尊重历史的多元化探索,这亦是蜀山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时对“根脉”的坚守。通过梳理历史文化资源,蜀山街道将富一山庄、埭上黄家桥、思家桥、甲科济美坊、百步禅寺等历史文化古迹串点成线、“打包”推出,让斑驳的古迹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公共文化载体,更赋予了蜀山独特的城市气质和辨识度。
再造“文化场”
今年年初,理论“麦”浪向“浙”里——“言之有理”之江潮声开放麦主题宣讲进基层萧山站活动,在蜀山知书馆内火热开麦。活动现场,七位来自浙江“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的优秀宣讲员进行宣讲展示。他们深入多个领域,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将理论知识与基层探索经验层层递进,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公共文化空间在硬件上的高颜值很快就能获得流量,而能否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则需要这些空间内蕴的高品质。蜀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蜀山在各类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中,突出复合型功能和个性化供给,助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颜值、丰内涵,通过“嵌入式”文化服务模式探索,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成为当地打造青年向往之城、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仅今年上半年,街道利用公共文化空间已持续开展“春风似剪·细叶新声”宣讲比赛等群众性文化(赛事)活动50余场、“蜀青年·文化沙龙”主题活动10场,组建青年文艺社团5支,孕育出全新的潮流文化圈。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这些文化空间不仅满足市民日常文化生活需求,也成为青春与创意的集结地。更多青年在这些文化新空间里,进一步增强了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共鸣。
文化空间的“体验值”,一定程度代表其生活的“理想值”。从“闲置空间焕新”的创意实践,到“历史遗存活化”的文脉延续,蜀山的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始终在“创新”与“传承”之间寻找平衡,二者共同勾勒出“人文新蜀山”的立体轮廓。而当空间蝶变真正激活着城市文脉与青春梦想,这便是人文新蜀山的“新”气象。
【短评】
城市文化空间的新归“蜀”
蜀山的人文实践,其价值远不止于物理空间的翻新,它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革新:文化不只是空间的装点,更是激活闲置资源、重塑城市精神的操作系统。售楼处本为地产“临时建筑”,却因植入阅读、办公、剧场等复合功能,蜕变为社区生活枢纽;明代府邸曾陷危房困境,却因提炼黄九皋精神内核,重焕为文脉传承的殿堂。文化在此,成为盘活闲置资产、赋予空间新生的核心算法。
蜀山更深谙文化空间的生命力在于“人气”与“文气”的交融。理论宣讲、青年沙龙、非遗体验如春风化雨,将高颜值空间转化为青年创意激荡的“文化磁场”。这种由文化空间滋生的柔性生产力,正是人文城市最珍贵的“造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