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文化特派员首次跨市“搭桥” 杭州乡村好戏“破圈”唱四方

2025-08-08 11:07:05

“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这种事情从未碰到过……”在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武康村的舞台上,来自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越剧社社员仇宏昌,将《祥林嫂·洞房》中的贺老六演绎得入木三分。掌声雷动中,他难掩激动:“喜欢越剧五十多年,从没想过还能去别的地方演出!”

这场跨越地市的“文化走亲”,是省级文化特派员杨浩平带领龙坞越剧社的首次“远征”——他们与省级文化特派员陈丹丹带领的安吉苕溪京韵社同台献艺,越剧、昆曲、京剧唱段交织辉映,不同剧种碰撞出绚烂火花。这样的交流,不仅征服了现场观众,更有效传播了西湖区乡村越剧文化的实践成果,迈出了乡村文化跨区域交流的第一步。

特派员“种”文化,乡村沃土育新苗

龙坞越剧社的“走出去”,根基在于文化特派员制度在乡村沃土中催生的内生力量。杨浩平作为入驻外桐坞村的文化特派员,敏锐地凝聚起村里的越剧爱好者,点燃了龙坞越剧社的活力。他不仅组织社员定期排练、开展展演,更致力于本土文化的深耕——其牵头创作的、展现村庄独特魅力的本土越歌《画外桐坞》已基本完成。在杨浩平看来,特派员的价值不只“送文化”,更在于“种文化”、育团队。

仇宏昌的经历便是生动例证。在文化特派员搭建的桥梁下,他从普通戏迷到接受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名家王炜佳亲自指导,甚至与“偶像”结下友谊。文化特派员如同纽带,将专业院团的优质资源精准滴灌至乡村土壤。

这场跨市联动,是省级文化特派员间的创新实践,也为杨浩平打开了新视野。下一步,他计划将龙坞越剧社招募范围从龙坞片区扩展至整个西湖区,以期吸纳更多新生力量。

艺术乡建“融”茶韵,文明实践酿共富

这台好戏的幕后,是转塘街道持续推进“文化+文明”建设的缩影。龙坞越剧社所在的外桐坞村,已成为街道艺术乡建的典范。依托村内资源打造的文化礼堂、美术馆等空间,外桐坞村吸引大批艺术家常驻,国画、油画、陶艺等文创产业蓬勃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生活”文创园区。

这并非个例。首批入选“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的长埭村,依托龙坞茶镇核心区优势及毗邻中国美院、浙音的地理位置,走出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在这里,300余位驻村艺术家汇聚于此形成“环村艺术链”,推动“艺术进村”;依托“艺术乡建+文化特派员”机制,形成了集茶文化、艺术创作、文明实践于一体的多维场域。比如,村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有艺术美学生活馆、文明书院等多个功能区,通过沉浸式、参与式的艺术化活动引导村民践行新风,实现艺术与文明实践的生活化。

艺术与文明的交融更带来“富民效应”。据统计,2024年,由驻村艺术家柳纪科开设的市级文创园白桦崊手作园年销售额达2.1亿元,村旅游收入(含农产品销售)达7787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441.3万元。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奏响乡村共富的“进行曲”。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黄冉 西湖微融圈 毛珮瑶 实习生 刘鑫婷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