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保护新规来了!遗址保护再加码 文化体验新升级

2025-08-18 15:41:23

日前,《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草案)》(下称《草案》)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即将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一新规不仅关乎遗址保护,更与周边居民的生活、发展息息相关。如何进一步保护良渚古城遗址?附近改建农居如何安排?如何活化利用良渚遗址的文化价值?对此,《草案》均展开了明确阐释。

明确“世界遗产”定位,优化保护体制

《草案》名称突出了良渚古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位,这意味着对于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也将迎来更高规格的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草案》中明确对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要素保护、土地利用、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等实行全域规划管控,同时也将设置清晰界桩和标识系统,方便公众识别保护范围。

同时,《草案》划定了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区、缓冲区内的行为红线,明确了相关的惩罚措施:设置不符合良渚古城遗址相关规划要求的设施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移动、破坏、侵占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和监测设施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种植危害地下文物安全的植物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刻划、涂污或者擅自移动、拆除良渚古城遗址保护标志、界桩和标识牌的,可以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以法治方式加强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促进发展,进一步优化了文物保护体制机制。

农户建房“分类分批申报”,兼顾保护与发展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范围内,农户建房一直是焦点问题。《草案》中明确,遗产区和缓冲区内新建、改建农居,将实行“分类分批集中申报”机制。

由属地乡镇(街道)根据保护规划编制建房片区计划,居民可按批次集中提交申请,审批流程将优化提速。同时考虑到景观协调性,农居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需与遗址景观相融合,避免破坏历史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因建房需要的考古调查、勘探费用,由乡镇政府予以补偿,减轻居民负担。这一机制既保障居民合法权益,又确保遗址安全,实现保护与民生“双赢”。

活化利用遗址资源,打造“良渚文化家园”

良渚古城遗址不光是五千年的文明圣地,更是老百姓的文化家园。《草案》提出打造遗址公园的沉浸式体验模式,鼓励运用数字化手段,让游客在游览中体验一把回溯五千年前的“穿越”之旅;并鼓励文创开发,未来或有更多良渚IP影视、动漫、文创产品面世,真正实现古老文明“活”在当下。同时,《草案》中鼓励对社会开放考古发掘工地,除需特殊保护外,良渚遗址出土文物也应当及时向社会公众展示,持续发挥良渚古城遗址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

此外,《草案》规定每年7月6日为“杭州良渚日”,所在周为良渚古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将举办展览、讲座、体验活动等,让市民近距离感受良渚文化。

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市继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后的第三大世界遗产。此次《草案》的出台不仅构建了具有杭州特色的三大世界遗产保护法规体系,进一步统筹推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传承,更重要的是,良渚古城遗址将实现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转变,让世界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文化瑰宝。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许佳炜 实习生 李海燕 通讯员 沈松涛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