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运河的中外文化交融史 打造世界级杭州运河古镇
2025年,浙江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指出要擦亮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以大运河为要素“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形态、业态等趋同的运河古镇同质化问题亟待新的解题思路。然而,古镇作为千年运河文化的重要阐释空间,实则承载着厚重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诸如以湖州南浔古镇、枣庄台儿庄古城、扬州广陵驿遗址等为代表的文化地标,正以中外文化交融元素的差异化彰显,中华文化包容性与创新性的直观呈现,为杭州打造世界级运河古镇街区提供理论与实践观照,助力杭州打造高能级开放强市。
本质上,运河古镇的中外文化交融是“文化层积”理论的空间实践,是全球化早期民间商贸推动文明互鉴的客观呈现,其普遍性与地方性并存的特征在典型案例中得以呈现:南浔古镇建筑群(如张石铭旧宅、刘氏梯店)见证了丝路贸易带来的中西建筑语汇共生;台儿庄古城会馆建筑群融合了闽、晋、徽、鲁等多地风格,折射运河商贸的文化熔炉效应;广陵驿遗址出土的多元物质遗存(波斯陶器、阿拉伯铭文石碑等),实证了运河作为“东方丝绸之路”枢纽的古代国际物流网络地位。物证之外,思路和表达同样重要,以中外文化交融为内核的空间、时间与价值三维焕新体系值得借鉴:南浔拟建“庭院博物馆”,将文保单位转化为沉浸式文化场景,运用数字化手段复原丝商接待外宾历史情境;台儿庄以“晨启漕船”“午市百工”“夜放河灯”为轴线,打造动态立体的“运河文化时序展演”;广陵驿遗址则探索多语种阐释方法,使交融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知识产品。
上述案例的实践思路与创新表达,为杭州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推进古老大运河“焕新”,打造“多元交融之所”的世界级运河文化地标提供了重要借鉴。杭州作为大运河沿线关键城市,拥有桥西、西兴、塘栖等特色古镇,具备深厚的中外交融基因与差异化发展潜力,其焕新实践应深度挖掘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构建鲜明的品牌叙事——
桥西历史街区:聚焦“近代工业文明交融”叙事。超越传统江南水乡意象,重点阐释其作为近代工业遗产集中地的价值。深入挖掘租界风貌遗存、近代工业遗产及其背后反映的全球化早期工业技术引进、资本流动与地方社会互动史。可构建“运河工业文明走廊”,利用数字化技术呈现码头装卸、工厂生产等历史场景,开发“近代技术转移与商贸网络”主题研学路线,打造展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技术、资本与文化碰撞融合的独特窗口。
西兴古镇:塑造“贸易与文明枢纽”品牌。作为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的交汇点、内陆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其核心价值在于双向、多维度的历史交流。应系统梳理其作为漕运转运枢纽、浙东商贸门户的史实,挖掘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如宁波、泉州)及内陆腹地的贸易文化联系,复现过塘行(货物中转机构)运作场景并推出以“浙东海舶”为主题的文化节庆,结合考古发现(如外销瓷、异域货币)阐释其在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塘栖古镇:凸显“商贸创新与间接交融”特质。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区域商贸枢纽,其交融特质更体现为“间接性”——通过大宗商品集散(如米市、枇杷)连接更广阔的市场与文化,需着重挖掘其传统市镇商业智慧、商帮活动(如徽商、甬商)及其带来的异地文化元素沉淀。可开发基于历史贸易路线的沉浸式体验产品,如“米市风云”实景剧本游、“商帮密码”文化探秘,结合广济桥、乾隆御碑等遗产点,讲述其在跨区域商贸流通中促进文化互渗的故事,构建“运河商贸创新古镇”的独特形象。
在全球化受挫以寻求新联结媒介的当下,聚焦中外文化交融、打造世界级运河古镇,将成为杭州大运河文化事业与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内驱力。作为大运河沿线城市代表,杭州应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统领,充分借鉴融合前沿理念(如文化层积、遗产活化、叙事建构),深入激活桥西、西兴、塘栖等古镇的中外交融基因。通过科技赋能的活化利用模式(如数字化阐释、沉浸式体验),差异化构建各具特色的运河叙事体系,最终将杭州运河古镇群打造为彰显中华文明包容性与创新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运河文化地标,不断将杭州的大运河文化纳入全球遗产话语体系,为浙江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和杭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核心支撑。
(曹福然,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拱墅区文化特派员;孙福轩,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