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 看见“全球南方”的文化觉醒


9月23日至11月2日,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对公众开放。这并非一次寻常的艺术聚会。在策展人姜俊、黄燕、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许嘉的联合策划下,它以“重构星空”为名,发起了一场雄心勃勃的文化实践:不仅要展示45位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家的纤维作品,更意图挑战数百年来由西方主导的认知秩序,让曾被边缘化的“全球南方”文化星群,重新发出自主的光芒。
展览的灵感起点,巧妙地锚定在人类共有的星空想象上。策展团队指出,古希腊人眼中的猎户座是猎人,苏美尔人视其为天牛,而中国古人则借此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然而,193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星座标准化,无形中将一种文明视角奉为普世准则,使其他文明的宇宙叙事渐趋黯淡。
“这恰如一部简化版的全球艺术史,”策展人之一的姜俊说,“我们习惯于在西方现代性设定的‘星座图’中辨认艺术的价值与流变。而‘重构星空’,就是要解构这张既定的星图,唤醒那些‘暗星’——即长期处于叙事边缘的‘全球南方’文化能量,让它们在平等的对话中,重组我们的艺术认知宇宙。”
本届三年展最重要的突破,在于其独创的展陈逻辑与批判框架。展厅内,一件名为 《重构星空图集》 的庞大档案装置与艺术家作品并行展示。它借鉴了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的视觉并置方法,却彻底颠倒了其内核。
“瓦尔堡的图集仍隐含着欧洲中心的视角,非西方图像常沦为被观察的‘他者’标本。”策展团队介绍,“而我们的《图集》则以‘全球南方’的多元宇宙观为独立坐标系。”在这里,每位艺术家如同一颗恒星,被编入1至5人组成的“恒星系”,形成一个个自洽的“观念星座”。装置中的图板如同“认知超链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在非等级的“好邻居”关系中进行“星丛式”对话,直观地呈现了一场去中心化的文化共振。
最终,所有这些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在杭州这座古老的“丝绸之府”,用古老的纤维技艺,编织当代的文化星图。这不仅是纤维艺术的材料盛宴,更是一次强有力的人文宣言——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们或可如远古的先民一般,仰头观星,在差异中寻找关联,以无数自主发光的星体,共同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