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浪花激荡精神共富 从仓前龙舟看基层传统文化复兴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指出:“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这为基层传统文化复兴指明了方向,既要守住文化根,又要创新服务,让文化真正惠及群众,为共同富裕添动力。
当前,我国基层传统文化复兴虽取得不少成效,但仍面临“供需对不上、创新不足、传承乏力”的问题,部分地区搞文化活动只重形式,群众不感兴趣;不懂得创新,满足不了更多需求;传承大多靠政府单一投入,既面临资金压力,又缺乏市场化活力与长效运营机制。担任杭州余杭仓前文化特派员以来,我针对当地龙舟文化传承中的现实难题,探索出四种实现路径。这不仅让龙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更使其成为推动精神共富的生动样本。
精准定位:抓“本土特色”与“群众需求”
要让文化资源真正到基层,关键是“供给对准需求”。以前有些地方搞传统文化复兴,要么脱离本地实际,要么不管群众想法,结果“政府忙、群众看”。仓前龙舟复兴,我抓住两个核心。一方面,深挖本土文化根。寻找民俗学者、老船工并和他们一起,系统厘清仓前龙舟的历史脉络,从南宋的竞渡习俗,到近代的造船手艺,再到现在的节庆意义,让复兴有依据。另一方面,摸准群众需求,杜绝“自说自话”。我通过聊天、问卷等形式收集群众喜好,针对性安排座谈会,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让文化资源实现从“书架”到“心间”的转移,真正破解供需不当的难题。
品牌创新:用“传统内核+现代表达”,打破“传播壁垒”
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在传播方式多,只靠“复古”吸引不了年轻人,仓前龙舟能“火”,是因为我们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一是搞“标准化”,让传承有依据。编撰《仓前龙舟文化手册》《仓前龙舟运动标准》,从选木料造船,到比赛规则、节庆流程,都写得明明白白,方便传承。二是打造“IP”,贴近年轻人。用年轻人喜爱的视觉语言重塑文化形象。三是玩“跨界”,扩大影响力。和浙大“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跨界合作,让龙舟文化与现代艺术碰撞出新火花。
体系构建:打造“政府+社会+群众”全生态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是大家一起参与、共享成果。基层传统文化复兴不能只靠单点发力,得有场地和组织保障。我作为文化特派员联合仓前街道成立龙舟协会,让传承复兴有了组织保障。同时,建设“龙舟互动体验馆”与“龙舟训练基地”。群众有了参与阵地,在家门口就能接触龙舟文化。打造“龙舟文化季”,将赛事、市集、校园活动串联成全年文化盛宴,让文化服务真正走进日常。
项目推进:依靠“龙舟+”模式,实现“长效传承”
让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关键是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基层传统文化复兴最怕“雷声大,雨点小”,通过“龙舟+”模式,以“项目化推进”,引入社会力量、明确责任考核,确保了复兴工作的长效运行。一方面,把传承拆成具体项目。以“龙舟+”为框架,探索出体育竞技、文创开发等项目。明确项目每个环节的目标、节点、责任主体与评估标准,让模糊的“传承”变成可操作的“任务”。另一方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让企业、志愿者进来,找文旅企业投资,跟文创公司合作,招募志愿者进行活动讲解,实现仓前龙舟“自己造血”,既减轻政府单一投入的压力,又为项目注入市场化活力。
仓前龙舟复兴,是落实政策的生动实践。它的“精准定位、品牌创新、体系构建、项目推进”,破解了基层文化复兴的难题,也说明优质文化到基层,关键是“接地气、有活力、能持续”:接地气就是贴合本地和群众需求,有活力就是传统加现代,能持续就是大家一起来参与。
未来,只要跟着政策走、围着群众转、靠创新发力,更多基层传统文化一定会“活起来”“火起来”,为文化强国筑牢乡土根基,书写文化强国建设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浙江省漫画家协会理事、余杭区文化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