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融入市井烟火

2025-10-24 09:32:13

上周末,西子湖畔的解百广场上书香萦绕,以“桂馥漫卷·国潮新叙”为主题的第二届书香市集火热进行:附近居民在这里“以书换花”,用《小王子》换得一枚桂花香包;孩子们在“闲置图书交换区”交换绘本;特色书店带来可以喝的“墨水”和丰子恺主题文创……这场由杭州图书馆携手杭州市“阅读共同体”成员单位共同打造的文化盛宴,让阅读从静态的个人体验,转变为联结社群、激活创意的文化活动。

而这,仅仅是杭州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一个切面。随着临平区构建的“艺美共同体”、余杭区探索的“文化中心公共文化共同体联盟”等项目的推进,杭州正以“文化共同体”模式,重构城市文化生态。

阅读共同体 让书香浸润城市肌理

在本次市集的“匠心文创新生活”区域,浙图文创的摊位前弥漫着咖啡香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制作的手工糕点令人垂涎,而那一个个手工烙画的“阅读好运”葫芦挂件,更成为市民爱不释手的“文化小确幸”。

不远处,街头艺人的民乐重奏与流行乐队的激情弹唱此起彼伏。这已不仅是一场市集,更是一个融合阅读、艺术、非遗与生活的开放式文化现场。

一切热闹与融合的背后,正是杭州市“阅读共同体”联盟在默默发力。联盟于去年12月成立,首批28家成员单位通过签订合作共识、制定年度计划、开设“杭州市阅读共同体”线上专栏等系列举措,不断推动公共阅读服务从过去的“单点供给”走向“协同共享”。有意思书房、晓风书屋、纯真年代书吧等一批杭州特色书店,将各自的创意文创与精选好书带到市集现场,带来了“一下逛遍杭城书店”的便利体验。

这种“资源一起用、活动一起办、品牌一起创”的共建模式,正是“阅读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它让阅读融入市井烟火,使书香浸润城市肌理。

全域推进 共同体建设的多元路径

西湖的书香尚未散去,更多共同体的创新实践已在城市各处生根发芽。

在临平区,“艺美共同体”的建设别具特色。它汇聚来自艺术院校、文化场馆及乡村的能人骨干,组建动态人才库,并通过在街道、社区设置基层主理人,织就了一张深入肌理的美育服务网络。同时,通过打造“美育小院”、首创“美育空间银行”等创新举措,让艺术活动从集中展演转向家门口可达。

余杭区的探索同样值得关注。余杭文化中心公共文化共同体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不断拓宽渠道,“平台支撑-清单发布-协同共享”双向预约机制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在跨界融合方面的尝试,也使得《良渚》《茶宴》等特色节目,能够亮相“浙BA”“未来杯”等体育赛事,展现出文化赋能的独特魅力;全年开展“科技+艺术”光影展、“非遗+阅读”沙龙等创新活动超500场,杭州摊簧《书记当被告》荣获浙江曲艺奖,越剧《沙漠王子》入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影响力榜单,这些都是共同体建设成效的印证。

杭州探索 家门口的文化新生态

杭州的文化共同体建设,本质上是一次“破壁”行动。

从之江文化中心四大场馆一开馆就火爆全网,到中国美院把美术馆开进商场实现“艺术+商业”双赢,再到杭州探索的“阅读共同体”“艺美共同体”等新模式——这些尝试,都在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怎么做提供“杭州经验”。

在杭州,一张覆盖全域、层次分明的公共文化网络早已铺开。

根据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的数据,目前杭州拥有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公共文化场馆316个,村(社区)级公共文化场馆2981个。同时,杭州现有城市书房(杭州书房)418个、杭州邻里阅读空间187个、文化驿站95个、乡村博物馆82个,以及其他公共文体旅空间15415个……它们如同文化的毛细血管,共同构成了公共文化共同体生长的沃土。

空间、网络的建成,并非终点,而是新探索的起点。“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打通所有环节,激发共同体的活力。”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要推动空间资源跨界融合,建立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创新馆校院团联动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聚合效应。同时,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服务,让群众能够像点菜一样自主选择文化服务。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关于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要积极呼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文化打破界限、资源自由流动、创意充分迸发,文化不再是从上至下的单向输送,而是成为市民可以参与、可以创造的生活方式。或许这正是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初心。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张雅丽 通讯员 李镜媛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