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文明杭州
 
杭州中医名家杨少山去世,大医精诚感动几代人
2020-01-20 08:51

“我不能停诊,因为病人在等我”

1月15日,38岁的张智成(化名)从北京飞到杭州,这原本是他和杭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97岁的杨少山约好了看病的日子。从去年3月至今的10个月里,他每隔两周就会从北京飞到杭州,让这位“杨爷爷”给他把脉开方。

没想到,这一次竟然成为永别。当他和往常一样,敲着杨老病房的门,喊着“杨爷爷”的时候,杨老已经无法像往常一样亲切地回应“进来吧”,而是打着点滴躺在病床上。仿佛是感应到了什么,此前一直昏睡的杨老睁开了眼睛,虚弱地让护士扶自己坐起来,坚持见病患一面。在他心里,患者永远重过自己。

1月18日21时08分,97岁的杨少山因呼吸道感染,离开了人世。他即使在晚年身体不适的状况下依然坚持出诊、服务病患,终其一生为中医药事业奉献。他是中医药界的泰斗级人物,也是学生心中的人生导师,更是患者、护工心中最亲切的“杨爷爷”。

医者仁心

“别怕挂不到号,随时找我我都在”

二十年前,现任杭州市中医院心内科病区护士长徐晓春还是一名普通护士,她在这里结识了一位特殊的朋友——杨少山。

那一年,70多岁的杨少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老中医,他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肩负着重要的疑难杂症坐诊、培养学生的任务。但他年事已高,腿脚也不太方便,为了方便他工作,医院在心内科病区开设一个房间给他,白天他去坐诊,下班了就回来休息。

徐晓春说,我们科的医护人员每天都会去杨老那里转转,大家发现他生活里的爱好不多,“悬壶济世、医治病人”是他唯一的爱好。这些年来,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说一声:“杨老,有个病人想找你看看”,杨老的回应永远都是,“好的,叫他来好了。”

杨少山体恤病人不辞辛劳赶来就医,因此不管谁来加号,不管多晚,他都愿意加。行医近80年,他未曾拒绝过任何一位。

负责杨老门诊的护士周连琪说,年过90的杨老,前几年依然坚持每周出诊两个半天,几乎是“全勤”的状态,2017年年初,杨老因为感冒得了肺炎,门诊停了近半年,等到身体刚好了些,他就惦记着病人,坚持要给病人看病。他说,“我不能停诊,因为病人还在等我。他们喜欢我,我应该为他们服务的。”

近80年来,杨老和病人建立起了如亲人般相互信任的关系,不少病人辗转找其他医生看不好,非要杨老看病不可。

北京病人张智成自一次运动意外后,时常觉得手术部位隐隐作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过去十多年,他寻遍了北京、郑州、西安、南京等多地的名医,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最后找到杨老,吃了一段时间的药,身体慢慢康复了。

当杨老知道张智成为了看病,特意提前一天到杭州,在酒店里住了一晚时,还特意嘱咐他:“下次不要怕挂不到号,随时找我我都在。”此后,张智成到杭州看病,只要敲一敲杨老的门,喊一声“杨爷爷”,就会听到杨老亲切的声音从房间里传来,“你来了,进来吧,进来吧。”他还常常宽慰张智成:“你这个病问题不大的,你放轻松一点。”回忆起“杨爷爷”,张智成红了眼眶:“杨老非常非常温和、谦虚,在我心里,他就像亲爷爷一样。”

常常治愈、总是安慰,是杨老的行医风格。杨老的学术继承人张志娣回忆,她以前常常看到有肿瘤患者脸色阴郁、甚至是哭着走进杨老的病房,却神色舒缓地走出来,因为杨老不仅治疗疾病,还治愈人心。针对那些心情悲观的肿瘤病人,杨老一直鼓励他们:“回去以后心情要好,要相信会慢慢好起来的!”

在杨老生命中的最后几天,因为身体状况时好时坏,无法保证固定时间出诊,因此他更多是在自己的病房里坐诊。病房角落布置成了一个小小的诊室,各种药方、病例、书籍都收纳得非常整齐。心内科护士李琳说,杨老生前特别爱收“牛皮筋”,就是因为他要把方子都捆起来,方便收纳和查看。

二十年来,心内科的护士们早已把杨老当成了自己的亲爷爷,所以,当医生宣布杨老已经病重不治的消息时,心内科的护士们抱头哭成了一片。“每年的大年初一,杨老都会攒一盒糖请我们吃,用杭州话说‘新年好,来吃糖’。今年过年,再也没有这样一位温暖的老人了。”徐晓春说着说着,声音已经哽咽了。

悬壶济世

“用药要精心,要让患者易于接受”

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问题,医者孙思邈在1000年前就给出了答案——“大医精诚”,“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杨老足以担得起“大医”之名。正如杭州市中医院院长张永华说的:“杨老先生身上既体现了一代良医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当代医疗卫生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他以人为本、仁心仁术的行医态度,也是我们杭州市中医院数十年来坚持的办院理念。”

上世纪20年代,杨老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仓前镇一个医疗世家,1937年中学毕业后,就随父亲杨仰山学习中医,与名老中医盛循卿是同门师兄弟,后得热病专家王泽民老先生精心传授。1941年11月,杨老在横饮马井巷的私人诊所开业,并先后在佑圣观路救济院、佑圣观路惠民堂、闹市口协和堂坐诊,扶弱救伤,济医惠民。

上世纪50年代初,杨老经叶熙春、杨继荪先生介绍进入广兴联合中医院,即现在的杭州市中医院前身,一直在医院工作至今。

1977年,杨老参加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肺癌协作组,参与《肺癌手册》中医部分的编写工作,同年开设了肺癌专科门诊,探索、总结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经验,创立了“养肺阴益中气”的治疗法则。他多次被评为杭州市卫生局、杭州市先进工作者,1983年被评为浙江省卫生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1987年晋升为主任中医师。

他是历任浙江省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理事,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1997年1月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2年10月被评为“省级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精心培养中医学术继承人。2016年杨少山名中医工作室被列为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

在7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杨少山悉心研习,博汲精要,勤于临床,擅长内科疑难杂病的中医治疗,对脾胃病、温热病、肺系病、肺部肿瘤等尤有独特见解。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杨老代表了医者的风骨。杨老一生行医,多为患者着想,遣方用药处处体现对患者的呵护,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数十年如一日,从未离开过他的病人。正如他说的:“患者生了病,已是痛苦之事,用药要精心,要让患者易于接受,贵在坚持,才能体现疗效。”

提携后辈

“医生有任何情绪,看病前都要调节好”

家传、师承是中国历代中医代代相传的主要方式,老一辈的中医大家,就是通过这两种形式继承先辈的经验的。作为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杨老十分注重中医学术的传承工作,关注中医事业下一代成长。他已培养多名学术继承人,每年悉心带教进修医师以及实习医生,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市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张志娣1997年成为杨老的传承人。张志娣说,自己在杨老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医德”。她回忆说,自己年轻时,常常因为工作、生活上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工作的时候带有情绪,杨老常常安慰、教育她:“医生有任何情绪,看病之前都要自己调节好,因为情绪一定会影响病人。”

跟随杨老多年,张志娣没有见过杨老跟病人红过一次脸,说过一次重话:“他一定也有自己的情绪,但是在病人面前,他总是能够调整得很好。”张志娣说。

如今,杭州市中医院门诊六楼,开设了一间“杨少山国家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每天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工作室负责人徐红也是杨老的弟子,她说:“中医事业是杨老的精神支柱,他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自己挚爱的事业。跟随杨老师多年,一些病患因为饱受疾病的痛苦,所以脾气会有些急躁,但我们从未见杨老师有任何不满,他总是轻声细语、温和耐心。杨老师曾经郑重地告诉我们:‘他们来看病,身上已经饱受病痛,我们应该要给他们温暖和帮助。’”

杨老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坚持在医疗一线的工作态度,也激励着其他医务工作者。“他是一位值得由衷敬佩的老先生,仁心仁术、淡泊名利……这些溢美之词用在他的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徐红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杨老的弟子不仅践行着他的理念,也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爱着他。杨老的晚年是幸福的。除了有护工、子女的悉心照顾,他的学生、病患,也会经常来探望他、照顾他。今年年初,杨老的几位学生还专门为他置办了几身新衣。如今,这几身新衣熨帖地悬挂在杨老住了二十年的病房内。这里到处都有杨老温暖的身影,让人不愿相信,这位和蔼的老人已然仙去。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董小易 陈宁 通讯员 徐尤佳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王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 牢记嘱托谋发展 接续奋斗向未来
·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举行预备会议
·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 心声带上来 力量聚起来 继续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童心迎亚运、童谣来记录、童趣溢心间
· 杭州市检察机关出台保障亚运十大举措
· 111家企业加入“朋友圈” 杭州亚运会招商实现历史突破
· 创新能力全国第二,杭州凭什么?
· 杭州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创历史最佳
运河二通道 水陆大会战
杭城再落雪
3D打印“冰墩墩” 科普冬奥梦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