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在杭州每一个小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社区民警们从早到晚守护在那里。他们做的事情听起来不算大,但正是他们一丝不苟、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加安全。 江干区 “大姐,豆子是要扁的还是圆的?青南瓜要买嫩的还是老的?青菜要买菜心还是小青菜?” 2月11日上午,汤琦波正在蔬菜摊前,视频连线社区居家隔离人员,仔细询问他们要买的生活物资。 这几天,这位85后“老爷们”变得“啰嗦”起来。这份“啰嗦”的背后,是对隔离居民的上心。 汤琦波坦言,在这之前,他没怎么进菜场买过菜,“现在硬着头皮也要上啊。” 王家井社区靠近杭州东站,人流量车流量大,社区把大量的人力和精力,都放在了门岗管控和人员信息排查上。汤琦波领到的任务,是服务保障自己网格内的居家隔离人员,而买菜,就是服务保障的头等大事。 每天一早,汤琦波的手机里都会收到好几户居家隔离人员的物资采购清单,在对这些清单进行分类梳理后,他就会跑去就近的菜场采购。 “刚开始是有点不适应,没有经验,不会挑。”小汤说,为了帮隔离户买到好的菜,他还常常打电话向妈妈取经。 “我在生鲜摊看到了新鲜牛肉,等会再给你配好生姜、葱、八角……你按照我给你的配方烧,美味又营养。”就这样,经过14天的磨炼,一个对买菜一窍不通的宅男,俨然成了买菜“高手”。 余杭区 放着办公室里好好的椅子不坐,双膝跪在纸板箱上,汇总材料、联系工作、核对报送信息。这段时间,在余杭瓶窑彭公村委有个小伙子,每天都用这么怪异的姿势办公,为什么? 原来这个小伙子是村委的工作人员何炎祥,一个标准95后。 这个故事还要从年前开始说起。 大年三十那天,何炎祥因为身体不适,去医院动了一次小手术。按理说做完手术应该好好静养,但疫情暴发后看着其他同事都投入到了防疫工作,何炎祥也不甘心在家休养。 虽然年轻力壮,恢复能力强,但毕竟是刚刚做完手术。术后不方便坐着,猫着腰办公时间长了腰难受,何炎祥想出了模仿古人跪着办公。 他找了一个高度合适的纸板箱,又拿了块坐垫,双膝跪了上去…… “我2016年到村委工作的,是村委最年轻的劳动力,又是预备党员。这个时候正是需要用人,年纪比我大的前辈都不喊累,没有休息,我年轻身体壮,因为一点小手术要在家休养,太娇气了,我自己都会不好意思的!”何炎祥说。 跪太久小腿会不舒服。他就想到了“劳逸结合”的妙招,做完案头工作后,他就赶去卡点执勤,给执勤点送水、口罩、体温计、方便面等。 出门活动活动筋骨是好,但为了防止术后的伤口裂开,何炎祥只能一瘸一拐龟速前进,跑去各个卡点的时间要比以往多花一倍。 轻伤不下火线,土生土长在彭公的小何笑着说:“因为单身,原来每年春节,七大姑八大姨说的就是那点事。今年和同事们在‘战疫’一线,刚好让我躲过一劫!” 钱塘新区 走进唐浩的办公室,很难不被一张两人座的沙发吸引,上面叠放着一床被子和一个枕头,这是他的“床”。 疫情发生后,钱塘新区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办公室就成了唐浩临时的“家”。 “晚上11点,我走在小区里,看看亮了多少盏灯,看看门岗夜间的执勤情况,就能大概知道社区的防疫状态。早上5点多醒来,又能看到社区这一天的保洁、消杀是怎么开始做的。”唐浩说,身在防疫一线,才知道24小时值班的重要性。 “很奇怪,就算24小时值班,第二天我也不困,可能是这几天神经都高度紧绷着吧,社区里的党员也都很给力。”唐浩说,特别是“党员尖刀班”的成员们,真的是帮了大忙。 1月26日,唐浩牵头成立了“党员尖刀班”,由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党员、老骥护航队志愿者等12名党员组成。这阵子,党员们都在小区各门岗协助安保人员摸查进出小区的居民和车辆、入户排查户籍和流动人口数据。 上城区 上城区东平巷社区位于开元路和青年路交叉口,共有居民4800多人,1/3以上是老年人;它是一个全开放社区,有大小18条支路通向四周的大路,人员流动频繁。 可是它却是全杭州第一个为防控疫情实行全封闭管理的社区。 “说实话,当时市里还没有要求封闭式管理,做这样的决定压力很大。我们邀请街道领导、居民代表、民情观察员等一起商讨,最后决定,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封闭管理。”上城区东平巷社区书记谢君树说。 为了取得居民的理解,谢君树带着社工一家一家做工作。小区18个出入口变成了5个,又变成了2个。 “中南新村有17户,解放路213号有56户,这两个地方有租户13户。整个社区有湖北籍租户10户、21人,每一户都有社工专人对接,进行居家隔离,现在已经全部隔离期满!” 从1月24日年三十到昨天,谢君树已21天没有回家。 2月4日,是谢君树37岁的生日。同事们劝他,生日总该回家一趟了。他笑笑说,没心思过!离家不过20分钟的电瓶车车程,爱人、孩子只能视频里祝他生日快乐,嘱咐他保重身体。同事们本想买个蛋糕,给他个惊喜。转了几条街,也没能买到。 谢君树说,这个生日最简单,也最难忘! 滨江区 大年三十晚上11点多,吴蕾站在家门口徘徊了很久。 为什么犹豫? 当天下午,他和妈妈说好了,傍晚4点回家吃年夜饭,晚上再回岗继续值班。可那天下午,吴蕾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 风情苑小区的一位居民近期刚从湖北回来,主动在家隔离了数日,发烧了,想去医院。 湖北、隔离、发烧……这些关键词一起蹿到脑子里的时候,吴蕾提高了警惕。 很快,社区紧急联系上了医院。救护车快到时,他和社区书记戴好口罩和手套,一起去了居民家里,把他送上了车。 送这位居民上车后,当过兵扛过枪的吴蕾,有些后怕。 “本来没什么害怕的,但是看到救护车里的医生穿着全套防护装备,才意识到自己的防护做得不够。”吴蕾说,“倒不是怕自己染上,我家里还有儿子啊,老婆还怀着孕呢,爸妈年纪也大了,传染给他们就不好了。” 为此,吴蕾主动与家人隔离,睡了好多天的小卧室。 “后来,我知道,这位居民发烧并不是因为疫情,我又可以抱抱儿子和老婆了。”他笑着说。 很多冲在一线的社工们,也都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知道,现在这个节骨眼,社区居民需要他们,所以他们才鼓起勇气“上阵”。 从大年三十到现在,吴蕾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排查居民信息,帮隔离户送生活用品,收生活垃圾,他都抢着干。 “我们要把千街万巷的老街,变成一个战壕。而且,这场战,我们一定赢。”吴蕾说。 下城区 韦师傅和妻子住在下城区文晖街道打铁关社区。小年夜,韦师傅妻子的楼道党支部群里发来消息,通知近期需排查武汉返杭人员。巧的是,当天他们的小儿子就要带孙儿,从武汉自驾回杭。 “要不主动跟社区交代了吧。”夫妻俩一商量,就回了微信,“我小儿子从武汉回来看我们,马上到家了……”于是,儿孙刚回到父母家,就出不去了,一家子共同度过了14天的留观期。 留观期间,社工们为他们建了居家观察人员管理档案,联络好医院进行医学观察隔离措施。社区还送上了口罩、体温计等防护物资大礼包。 韦师傅说:“前几天小儿子过生日,家里订了个蛋糕。社区工作人员去小区门口取的时候发现了,立马去买了一束花,还写了一张生日贺卡祝福我们。” 2月7日,韦师傅解除观察隔离后就报名成为志愿者,从被守护者变为守护者。 昨天17点至19点,是韦师傅第一次“上岗”,服务内容是管控小区卡口。因为太忙了,他错过了晚饭点,但他说:“这点累比不得社区工作人员,我想用实际行动感谢他们。” 拱墅区 最近,小河街道塘河新村社区第四网格的网格员金彪评上了杭州市第二批疫情防控工作优秀网格员。 平时,大家都喜欢喊他老金。老金已经做了9年社区服务,如今到了退休的年纪,但还坚持社区服务。防疫工作中,他被分配到了“机动组”。 “一开始实行封闭管理,不管外来人口还是常住人口,都要实名登记。现在要核对健康码,门岗的工作量增加了很多。”老金每次见到进出的居民,都要仔仔细细核对。 有时,一些出门买菜的大伯大妈会嫌麻烦,认为疫情离自己很远,社区这么做有点大惊小怪。老金说,这个时候就要不厌其烦地与居民们解释,“多问你一句,这是关心你啊,不是害你,可以多一分安全啊。” 西湖区 “晚上天气凉,高速口风大,衣服可得多穿点……”视频通话中,西湖交警大队文教中队的民警余建令,听着妻子的关切话语,卸下一身的疲惫,露出了笑脸,眼中有藏不住的柔情。妻子身旁的大女儿兴奋地挤到镜头前,喋喋不休地和他说着趣事。 跟妻女道别后,撂下电话,他匆忙赶到杭州南高速卡口的执勤点值守。 高速卡口检查点要求24小时都有人值守,交警们白天夜晚两班倒。轮到晚班值守时,夜深时分的冰冷和困意总让整个夜晚显得十分漫长。 每当通宵执勤时,余建令抽空就会想想妻子和两个女儿。其间,奶奶生病卧床,为了防控工作,余建令也只能在视频里看望奶奶和询问病情,每次挂完视频,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大家才有小家,他总是这样说。 萧山区 萧山区宁围街道利二村的鲁伟军是一名网格员。 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就在利二花苑的卡点上忙碌,和村委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疫情知识宣传、人员进出解释、体温测量登记、配送生活用品等,每天忙碌到半夜。 2月4日开始,他和另外两位网格员一起,组成了宁围街道社区卫生院三人护送小组,承担起居家观察人员的24小时接送工作。 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24小时在卫生院待命。宁围街道居家隔离人数最多时超过2000人,一个人一天要接送10多个居家观察人员,基本整天都待在车上,一天跑下来内衣都湿透了。 “疫情就是命令,及时把人送去医治,这是对疫情的有力回击。”这是这位退伍军人最朴实的回答。 一天傍晚,鲁伟军突然接到一条指令,显示宁东北苑有一居家观察人员,不听劝解,跑出去了。接到指令后,顾不得吃饭,他立刻驾车,联同派出所及社区干部赶赴现场,后经多方劝阻,终于将其接回住所。回来没多久,刚吃完泡面,手机上“接单”信息又来了,鲁伟军赶紧喝上一口水,继续下一趟任务。 富阳区 “我们楼里有个人刚从武汉回来。”大年初一,富阳区富春街道春晖社区某楼道乱作一团,居民们都有些害怕。 其中有个人却很淡定,他就是71岁的楼道长杨国仁。作为楼道长,他已经有16年“工龄”,平时大家都叫他“老杨师傅”。 得知消息后,老杨师傅第一时间赶到社区,领了消毒液,兑完水,拿起抹布就往外走。楼道里,他戴着口罩,先喷消毒剂,再一点点擦,一层层跑,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 “社区会派消毒员对楼道消毒,杨师傅这样做,就是因为邻居们都信任他,他一边擦,一边和大家讲防疫知识,大家心里更踏实。”社区党委书记李迪姝说。 现在,疫情防控工作仍在继续,老杨师傅除了每天坚持楼道消毒外,还加入社区防疫工作队,一天忙到晚,一刻也停不下来。 大家都劝这位71岁的老师傅歇一歇,但他却说:“这么多医护人员、工作人员战斗在一线,对我来说,楼道就是我的战场”。 淳安县 2月6日早上7点多,淳安县瑶山乡天坪村飘起了雪花。 “下雪了,山路更难开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开上去……”淳安县瑶山乡天坪村党支部书记唐建鹏心里咯噔一下,立马叫上村里的网格员,带上村民童大伯的病历本和药物,开车向大山深处进发。 童大伯是天坪村子皮源村民小组朱家湾居民点的一个村民,今年六十出头,患有帕金森病,常年吃药。 “童大伯是朱家湾居民点唯一的住户,方圆两三公里内只有他们一户人家,大伯的药一个月配一次,特殊时期,村里封路他们出不去,眼看只有两三天的药量了,夫妻俩特别心急。”唐建鹏说。 2月5日,唐建鹏开车去淳安县第一医院帮童大伯在内的3户村民配了药,还帮忙采购了一些生活物资。 童大伯家距离天坪村村委差不多要开6公里山路。 “这段路其实是条林道,路很窄的,没有围栏,车子很难开,平时来回一趟就要一个多小时,今天下雪,路上越下越大,车子不停打滑,半云居(海拔近1000米,淳安最高冷的民宿)附近有一段路特别难开,车子一直都开不上去,我和网格员一起,往车上搬了五六十块大石头,300多斤肯定有的,好不容易把车开上去了,算是幸运的。” 9点不到,终于把药送到了童大伯家中, 12公里的山路,来回一趟开了近3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