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回家啦!”昨天,杭州市西溪医院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54位医护人员,正式结束14天隔离。
这些医护人员,32位来自市西溪医院,还有22位来自市一医院、杭师大附院、市红会医院、市中医院、市儿童医院等。截至目前,西溪医院解除隔离回家医护人员188人。杭州市卫健委、杭州市护理协会领导赶来慰问,给每一位医护献上鲜花,送他们回家。 自杭州市西溪医院成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以来,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梯队医护人员圆满完成了28天的救治工作,撤退到宾馆隔离,与第二梯队医护人员完成交接。 第一批医护出舱后,在14天的隔离期中,医护们有任何需求,都可以通过钉钉反馈。前期,西溪医院生活服务组还通过微信做了小调查,让隔离医护们列出想看的书单,昨天回家前,大家都收到了新华书店送来的“精神食粮”。 值得一提的是,这54名医护人员中,不少是儿科护士。听说西溪医院儿科隔离病房缺少护士,2月4日,杭州各市级医院紧急增派支援。带着医院的牵挂、期望和重托,儿科护士进入西溪医院儿科专护病房,扮演起了“临时妈妈”的角色。其中,作为儿童专科医院,市儿童医院陆续派出近30位医护人员,全面接管西溪医院儿科隔离病房。 为了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杭州正出台一系列举措,及时调整一线医务人员出舱休养,同时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证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向白衣勇士们致敬! 市西溪医院刘春涛 88岁老人爱喝粥 医护们每天喂她喝 “大年三十接到命令,我们病区从年初一开始收治病人,第一梯队冲进负压隔离病房的医护,主要来自感染科、肝病科、ICU。”市西溪医院内三科主任医师刘春涛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一些患者消化道反应特别重,情绪也很焦虑。刘春涛说,除了治病还要治心,医护人员陪患者说说话,安抚他们的情绪。他负责的病区里,年纪最大的老奶奶88岁,入院时病情严重。 “她基础疾病多,感染新冠肺炎后需要持续吸氧,胃口差,恶心、发热。我们很重视,每天都会讨论治疗方案。”一开始刘春涛担心,老人可能挺不过去。 得知老人爱喝粥,他和医护们每天早上都会多打一份留着,中午热好喂给她吃,20多天的救治,老奶奶慢慢康复。让刘春涛意外的是,老人竟不想出院了,“她问我,能不能不回家,在医院里,医护照顾得比子女还好。” 女儿准备了礼物 回家要好好抱一抱她 在隔离病区,刘春涛整整待了28天。2月21日,他和100多位医护集体出舱,与第二梯队医护做了交接。他与患者一样,在医院里的日子,也牵挂着家人。 “我女儿6岁,平时我陪伴比较多,和我感情也很好。”刘春涛说,女儿很依赖他,眼看好几天都没见到爸爸回家,很伤心。“我安慰她,爸爸还要在单位值几天班,之后几天下班回到住处,我和女儿视频聊天,她慢慢对疫情有了一些理解。这两天已经在倒计时,女儿准备好礼物,盼着我回家。”刘春涛说,回家与家人团聚,要好好抱一抱女儿。 市西溪医院吴午音 让团队里每个人平安进舱、平安出舱 “这场疫情比我们想象中来得快和猛。1月20日这天,我们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病人,1月21日中午,我们楼层召开紧急会议,需要在当天下午5点前安全撤离本楼层原本住着的肝病患者,将病房改为负压隔离病区。”事情紧急,市西溪医院内二科护士长吴午音和同事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一向病人解释,终于在当晚8点,送走了最后一位病人。 1月22日这天,吴午音所在病区正式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心理多少有些波动。工作30年的吴午音,手下带着的年轻护士大多是90后,最小的是1998年出生,才毕业工作没多久。“让我感动的是,一声令下,大家都义无反顾赶回支援。还有位小护士回甘肃老家结婚,才摆完酒就赶回医院待命,蜜月也取消了。” 作为“家长”,吴午音必须确保护理安全,防止交叉感染,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平安进舱、平安出舱。 父亲突发疾病 每天微信留言让她放心 2月4日这天,吴午音接到了父亲打来的电话,“他有糖尿病,平时一般不轻易麻烦我,那天并发了严重的尿路感染、肺部感染,才给我发了微信。我在隔离病房出不去,看到消息心急如焚,只能帮他打了120。”吴午音的父亲被诊断为败血症,住院治疗8天。知道女儿在隔离病区没法接、打电话,父亲就每天微信留言,报告自己的血糖、胰岛素使用状况,让她放心。 2月13日是令吴午音最难忘的一天,西溪医院负压病房举行了预备党员宣誓仪式,吴午音也是这次宣誓的预备党员之一。“入党是我多年的夙愿,我更多了一份使命和职责。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会更严格要求自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终于解除隔离回家了,吴午音想好了,一回去就要探望父亲和98岁的奶奶。“昨天,我爱人就给我打电话,问我今天回家想吃什么,他做饭!”吴午音笑容灿烂。 市中医院伍慧丽 最难忘的是做2岁女孩的“临时妈妈” “2月4日进舱,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内心有过一丝忐忑。不过有院领导的关心慰问,同事之间的帮助鼓励,社会人士的支持牵挂,我们前线医护抗疫的信心和决心都很坚定。”市中医院儿科主管护师伍慧丽说。 在病房,大部分患儿没有家属陪伴,需要护士们24小时陪护,伍慧丽当起了“临时妈妈”,陪着孩子吃饭、睡觉、梳洗。“尽管我们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护目镜也模糊了,但患儿对我们这些护士阿姨们都很信任和依赖。” 她说,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两岁多的小姑娘,当时她与哥哥被分开收治入院,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就会默默抹眼泪。“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特别心疼,所以经常抱着她。小姑娘很乖,抱着就不哭不闹了。相处两天后,她也愿意和我敞开心扉,听到她奶声奶气的声音,我的心都化了。”如今,女孩和哥哥已经康复出院与家人团聚,伍慧丽打心底高兴,她也希望回家后,与儿子来一个久违的“爱的抱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