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千鹤妇女走出家门、参与劳动,孕育了“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千鹤妇女精神”;新时代、疫情下,建德市广大妇女同胞传承精神的同时,又一次顶起防疫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半边天”,贡献出特殊时期下的“她力量” 。 “1956年,千鹤村就有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托儿班,还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为教育下一代自主自创自制活教材。作为乡村教育工作者,又是千鹤媳妇,我愿意当好传薪人,为农村孩子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几日,看着“鹤家童馆”复原建筑结顶,特级教师李小玲志愿承担下后期教学的任务。 回家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李小玲只是当代“千鹤妇女”代表之一。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线战中,许许多多“千鹤妇女”坚守一线,敢想敢做,展现了新时代的巾帼“她力量”。 不等不靠, 传承红色教育基因的“她力量” 鹤家童馆,千鹤妇女红色教育基地场馆之一。“按照原计划,我们将在今年5月24日——毛主席批示千鹤妇女精神65周年的日子,正式开馆。为做好项目复工的疫情防控,我们千鹤志愿巡防队从项目复工之前,就积极对接工地,协助做好防疫防控工作。”千鹤村党委书记王丽娜告诉记者,“这是一支平均年龄才35岁左右的年轻队伍,从年初二成立起便全身心投入到防疫中,还常常争抢半夜值守的时间。在她们的感召下,村民们也都加入到群防群控的队伍中来。” 项目负责人蔡振庭感激地说:“因为千鹤志愿巡防队的帮忙,我们所有工人都能集中力量加赶工期,不再需要另外安排人做防疫工作,释放了我们最大的产能。” 一边是助力重大项目复工,另一边,“千鹤妇女”还做起了直播带货,帮助滞销农产品寻得新销路。在直播中,市妇女联合会主席楼倻捷和两位全国三八红旗手潘秋梅、徐美英联袂组成“姐妹帮帮团”,为受疫情影响的建德农户共售出椪柑150余吨。 在企业内,建德还有245个“巾帼驻企服务团”、1570余名志愿者发挥女性工作细致、耐心的优势,帮助解决联系企业在防疫物资采购、原材料紧缺、包车返工等方面的困难,发扬了疫情之下的“千鹤妇女精神”。 有人冲锋在前, 也有“她力量”保障后方 吴丽芬是建德市明镜小学的一名班主任教师,2月9日凌晨,她得知学生唐佳琪的妈妈马上要作为建德市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奔赴武汉。第一时间,吴老师便告诉孩子的母亲,“我去家里帮忙照顾。”从那日起,吴老师就成为了唐佳琪的“临时妈妈”,每天陪她学习和玩耍。不只是唐佳琪,另外11名援鄂医护人员子女也都有“娘家后援团”的教师对其开展“一对一”学业辅导。 不止于此,让防疫卡点的执勤人员“吃饱穿暖“也成为了大家放在心坎里的事。建德市女企业家协会、妇女科普协会等自发倡议,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口罩、毛毯、酒精、木炭、食品等物资合计约20万元,送给了各个一线卡点人员。各村社也自发组织“巧娘团”,煮上一碗热汤、一杯热茶,又或是千鹤女子民兵连成员亲手制作的当地小吃,让执勤人员暖胃又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