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文明杭州
 
“孤岛”上的老板娘: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2020-03-17 09:02

打包好的商品被挂在门把手上。

姚霞

姚霞将货物放上电动车。

开栏语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全民战役,也是一场大考。

这场大考没有模拟卷,几乎每个普通市民最初都是在近乎“裸考”的状态下应考,然后凭着临场发挥书写自己的答案。面对不同的试题,答题者用心去选择,用实际行动去填空,用平实的话语去回答“体裁不限”的终极大题。

收卷的铃声尚未响起,没有人可以提前离场。不过,有的答卷已经展露出拿高分的潜质。我们找到了一批这场战“疫”大考的全真题,答题者的解题思路,大家不妨细细品一品。

3月13日,天上偶尔会飘来几滴细雨,54岁的姚霞戴着口罩,坐在自家的便利店里。她望着门外,像是在观察有没有客人进来,又像是在关注周围又有哪些铺子开门了。

随着自家的员工陆续复工,已经忙活了50多天的姚霞总算松了口气。她为自己在春节前做的正确决定感到由衷庆幸,也为过去近2个月的坚守感到一丝自豪。

姚霞也有遗憾,答应女儿的年夜饭“黄”了——身为15名员工的老板娘,她必须第一个应对突如其来的战“疫”大考。可能姚霞自己都没想到,她的考场会是一座“孤岛”。

选择题 撤还是不撤?这是一个问题

姚霞经营着一家食品公司和一家便利店。1月18日,距离除夕还有6天,摆在往年,这是姚霞和员工备年货最忙的时候。

提早放假?这样的决定让员工一头雾水,而姚霞态度坚决。当天,15名员工全部撤离岗位。看着员工一个个地回家,姚霞心里其实有点吃不准:“是不是我太大惊小怪了?”

将日历回翻6天。1月12日,姚霞照常忙碌,送货、签单、订货,准备迎接一年中最后一票大生意。可就在搬货时,她的耳朵刮到了一句令她难以平静的话:“最近好像流感严重,网上还有人担心会不会是‘非典’……”

“非典”,这在姚霞心里是一个敏感词。姚霞和丈夫傅建鑫都是原杭州幸福丝织厂的职工。2000年,丝织厂破产,姚霞便改行做起了销售,傅建鑫则修起了自行车。2003年,夫妻俩创立了杭州诚佳食品公司,可开张才几个月,“非典”来了。大量鲜奶、面包堆在仓库里,夫妻俩送货无门,只能眼看着食物变质。短短数月,公司亏了150万元。

这回还会是“非典”吗?听到“风声”的姚霞觉得,不管是不是,应未雨绸缪,莫临渴掘井。因此,她找人订购了口罩、酒精等防护消杀用品以及一些常用药,并提前“遣散”了员工。顿时,公司和便利店空了下来,只剩她和丈夫维持日常打理。“但愿是虚惊一场。”当时,她这样自我安慰。

随着越来越多关于武汉的疫情权威消息出现在网上,姚霞眼中也察觉了一些异样——街上的商铺纷纷关门,让她不禁又联想起了17年前的场景。“心里有点恐慌。”姚霞说。

姚霞的便利店在中大银泰城,便利店楼上有公寓,租客不少。“附近还有树兰医院和几个工地,工人、医院的病人家属、还没赶回家的大学生……我担心他们买不到东西吃。”那天,姚霞彻夜难眠,第二天,她就和傅建鑫商定,由她去便利店守着,公司的事情就交给丈夫处理。

1月20日,姚霞独自走进便利店。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大银泰城商圈寂静了下来,便利店成了唯一亮灯的商铺,恰如街区里的一座“孤岛”。

姚霞调整了货架陈列,摆上了大量口罩、牛奶、泡面、自热饭、饮用水。她知道,这些东西将会是必需品。也就是从那天起,她再也没回过家,一直在便利店的办公间里凑合着过夜……

计算题 商品降价还送赠品,这样的生意亏不亏?

疫情发展的速度让人始料未及,很快,人们就不得不开始了“宅生活”。

徐先生住在便利店楼上的公寓里,杭州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他到便利店的次数变多了。徐先生发现,这家只剩老板娘坐镇的便利店变得有点反常规:凌晨3点,店还开着;店里的商品价格不升反降,原来59元一箱的牛奶变成38元一箱;收银台边放着几箱小蛋糕,只要有客人来,老板娘就会随手拿几个送人。

“就你这家店开着,怎么不涨价还降价?怎么还送东西呢?”徐先生不禁问姚霞。

“这个时候,困难的人多。”姚霞轻声答道。

美玲(化名)是一名外地高校的大学生,寒假来杭游玩,却被疫情阻了归期,身上的盘缠花费殆尽,靠吃泡面“坚守待援”。终于有一天,美玲去姚霞的便利店买泡面时发现,移动支付的余额不足了。

“小姑娘,拿去吃吧,再拿几个面包给你。”姚霞说。

“阿姨,我可以挂账吗?回头一定还给你。”美玲小心翼翼地问。

姚霞爽气地同意了,并加了美玲的微信:“没东西吃就来店里,发微信告诉我也行,我给你送上去。”

杭州新增确诊病例较多的那些天,姚霞加了不少人的微信,只要客人需要,打折也行,挂账也行,甚至免费都行,油盐酱醋、泡面蛋糕、速冻食品,只要店里有,她都会打好包送上楼,挂在人家的门把手上。

附近居民有不少是家有老人和孩子的,长期吃速食产品是不行的,于是,姚霞通过微信群发了这么一段话:“不方便出门买菜的可以来我店里登记,我负责采购,到店自取;不方便自取的,我代送上门。” 自此,姚霞店里多了一本买菜登记册。订单最多的时候,她清晨6点就出门,逛完超市逛菜场,愣是带回了68份蔬菜和肉。有人要给姚霞“代购费”,姚霞没收。“找我代买菜的很多都是年轻人,疫情来了,他们生活得更不容易了,这钱不能收。”她说。

姚霞本就睡得少,自从住进便利店,她睡得更少了。每天早上7点开门,一直营业到凌晨3点,除了外出代买肉菜,她都在店里。城市因为疫情减缓了运转速度,人们置身于彼此独立的房间里,而姚霞的便利店似乎成了附近居民与外界联系的一条特殊纽带。

简答题 为啥做亏本生意?因为她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2月4日,正月十一,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打来电话。朋友所在的医院收治了一名特殊的确诊病人,急需大量成人纸尿裤和其他医用物资。“你能不能帮我找找?”朋友问。

朋友所在医院正好也是自家公司的合作单位,这个忙姚霞得帮,然而,要采购医院所需的物资并非易事。她找到了一张全国供应商清单,挨个儿打电话询问,可由于疫情当前,物资吃紧,她吃了不少闭门羹。好不容易,她找到了几家尚有存货的供应商,可问题又来了——没有快递公司可以配送。

姚霞又四处寻找物流企业帮忙,可得到的答复都是一样的:“派不出车。”倒是有一家公司答应运输,可开出的价格是平时的10倍。再贵也得干,2月4日至11日,在姚霞的帮助下,多批物资顺利运到医院,解了燃眉之急。

姚霞能帮忙运货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不少单位找过来请她帮忙,有些单位还是外地的。只要人家找上门,姚霞都会应下来,货一到位,别说高价叫车,就算是担挑肩扛,姚霞都会把货物送到对方手中。那段时间,姚霞微信上的联系人更多了,每天都有翻不完的未读消息。

人的身体总有一个承受疲劳的极限,更何况姚霞是一个已到知天命之年的女性。在便利店坚守了50多天,她的脚肿得厉害,与我们见面时,她只能穿着男鞋行走。便利店的办公间有点冷,身为丈夫的傅建鑫担心姚霞扛不住,赶来劝她回家。到店里转了一圈,傅建鑫发现,店里的烧水壶、电饭锅全不见了,连姚霞平日盖的毯子都找不到了。“附近医院有几个病人家属生活不方便,我给他们了。”姚霞轻描淡写地说。

其实,傅建鑫也猜得八九不离十了。“她就是这么个人,经常为别人的难处掉眼泪。”他看着妻子说。

人生经历让姚霞对身边的人多了一份共情,她知道在疫情面前,普通人会变得比平时更脆弱。“‘非典’的时候,我赔了钱,吃了上顿没下顿。”姚霞说,“现在看到有困难的人,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万幸,如今员工已陆续复工,帮着姚霞送货、轮值,临近的商铺也开门营业,便利店不再是“孤岛”,姚霞终于可以歇一歇了。“这家便利店,就像城市里不起眼的毛细血管,但正是有无数这样微小的血管存在,才支撑起了城市在疫情中依然坚强跳动的脉搏。”她说。

那么,在“孤岛”坚守的自己呢?“不瞒你说,疫情发生后,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说着,姚霞点开了微信,“你看,我刚收到的,美玲给我转了钱,她记着我呢……”

阅卷人评语

网友“悠悠”:看完这个故事,内心充满感动和温暖。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滋养了像姚阿姨一样善良、美丽的心灵,平凡中见伟大!

网友“兰儿”: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就是因为有这样善良的平民英雄做基石,朴实厚道又勤劳勇敢,为最美杭州人姚大姐点赞。

网友“oracy”:姚阿姨的无私奉献事虽小,但点滴善意都动用了她所拥有的最大资源,体现的是人性和希望的微光。衷心祝愿好人平安、好人好报。

阅读更多故事,查看更多评论,请关注杭州日报官方微信。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徐兵 记者 王艳颖 李维和 文 司春华 摄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王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 牢记嘱托谋发展 接续奋斗向未来
·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举行预备会议
·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 心声带上来 力量聚起来 继续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童心迎亚运、童谣来记录、童趣溢心间
· 杭州市检察机关出台保障亚运十大举措
· 111家企业加入“朋友圈” 杭州亚运会招商实现历史突破
· 创新能力全国第二,杭州凭什么?
· 杭州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创历史最佳
运河二通道 水陆大会战
杭城再落雪
3D打印“冰墩墩” 科普冬奥梦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