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百里云和月,守好杭城“浙”座门 历经风雨考验,更显平安可贵。初春,疫情防控态势刚稳定下来的杭州又迎来一次严峻“大考”: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的同时,大量留学生、侨胞等陆续回国。 距离杭州市中心一百多公里的嘉兴大云检查站,是浙沪陆路最大卡点,也是来往浙江上海的“第一门”。根据联防联控机制,凡从上海入境去往邻近省份旅客,都须用大巴集中送回该省指定地点;而浙江的指定中转地点,就在大云检查站。3月7日,杭州派出以公安牵头、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赶赴大云,全面开展入境回杭人员的接收转运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这项略带危险的工作,杭州这群党员民警主动站了出来,赶赴杭城东大门,在26天的时间里,全力做好疫情“外防输入”工作。他们目光如炬、信念如铁,在检查站迎接着每个夕阳与朝霞,在高速路上坚守了一个又一个日夜,扛起如今杭州防控疫情“第一线”的使命与职责,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人民警察的忠诚和担当。 4831人平安转运的背后 是科学调度的组织保障 敢闯敢拼的浙江人早已走遍世界。杭州作为省会,“走出去”的同胞数量更是数以万计。 杭州特警支队机动六大队民警庞枫炜是第一批赶赴大云的先遣队队员。他回忆说,刚到大云的那个晚上,才刚熟悉如何正确穿戴防护设备的先遣队,就完成了3批次26人的护送任务。同时,入境人数之多,也远远超乎他的意料。 进驻大云期间,工作组共转运入境来杭人员4831人,占入境来浙人员的近三分之一,远超其他地市。这之中,来自疫情高风险国家的人员有2317人,更是占了转运总数的48%。 大量入境人员有序、平安、快捷转运回杭,人员交接无一遗漏——杭州公安最终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这背后,离不开工作组“一指四组”运行架构——现场指挥部下设信息综合组、现场处置组、后勤保障组和机场驻点组等4个小组,各成员单位合成最小作战单位,将人员工作效率调动到最大化。 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位入境人员,工作组还从“杭州健康码”中汲取灵感,在24小时内研发并部署上线了具有多种功能的“入境一码通”小程序。从此,扫码填报不仅做到了“零接触”,更将传统的纸质填报审批时间大大缩短,实现了一码畅行。 事实也证明,“入境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6名入境人员在后期确诊时,工作组第一时间启动密切接触人员倒查,最终快速核实出经大云转运的与确诊患者同航班入境、同班车回杭的密接人员78人,做到了疫情的有效防范。 “30分钟清零”效率的背后 是精准信息化的管理保障 很多人不理解,大云中转站的任务不就是简单机械地不断接人、送人吗? 但对于大量入境人员而言,从下飞机那一刻,“入境会不会很久?什么时候能回杭州?什么时候能见家人?”大家都是惴惴不安。 转运速度越快,滞留时间越短,接触人员越少,才对疫情防控工作更有利,也能让诸多回家同胞心里更踏实。如何更安全有序、快速有效地转运,成了驻点民警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达到“紧密衔接、滴水不漏、快速反应”的目标,除了帮上大忙的“入境码”,工作组还制定了大云中转站直送市区、属地半途定点接驳的转运接收方式,不仅单趟节省了近2个小时在途时间,也减轻了属地的承运压力。 但这还不够。要再快,再快一点。 “30分钟清零”的时效标准因此出炉——进站扫码登记至出车离站30分钟内完成、到达中转接驳点至属地接收30分钟内完成、属地接收后30分钟内完成闭环措施的落地首报……“30分钟清零”几个字同时也意味着,每位乘客等待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哪怕一次只有一个人回杭州,也要及时发车。 这样的时效标准,让往返200公里的转运不断提速,也稳定安抚了入境人员的情绪。 26天时间里,工作组共发车509车次,按照每趟行程200公里核算,累计行程10.2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2.5圈。 “0感染”“0事故”的背后 是以人为本的勤务保障 安全,始终是驻点民警工作的第一原则。 机动六大队民警彭亮回忆起了3月14日的事。那天,他在机场登记点发现一名青田籍旅客体温为37.5℃,于是立即将旅客暂时隔离,并联系医护人员进行复测。该男子后来还表示,自己有呕吐等症状,彭亮又协调防疫部门进行进一步检测。 现场初检结果显示正常,但彭亮还是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又要求工作人员再次进行腋温复测,并最终证实该名旅客为普通发热,也因此消除了一个疑似疫情入浙的隐患。 而在转运途中,工作组还考虑到了回杭途中交叉感染的风险,为此采取了“宁可多跑路,也要降密度”的方式,实际每车载客率19%,远远低于核载规定人数的50%的执行要求。 最终,在完善的倒追措施和防范措施双重保障下,疾控部门通报的6名经大云转运回杭的确诊人员,涉及密切接触人员中无一感染。这也是驻点民警们最为骄傲和欣慰的成绩。 此外,民警们自身的健康也是重中之重。为了确保这些“一线战士”们的安全,执勤人员回驻地必须通过体温筛查和严格消毒,卫健部门还给每位民警配发了体温计,后勤组更是对驻地进行常态化消毒消杀工作,确保工作、生活环境绝对干净。 为了保证往返杭州的交通安全,工作组还在每辆车上都配置了GPS信号模块,实时轨迹实时展示,避免了疲劳驾驶和超速等情况,实现车队在509车次转运过程中“无一交通安全事故”的目标。 24小时不断坚守的背后 是党员精神的可靠保障 “大战有我,有我必胜。”这是工作组70多位杭州党员民警的集体心声。 紧急进驻大云后,面对环境陌生、物资短缺以及多部门混同等困难,杭州公安民警们齐心协力,扛过了无数个不分日夜的连续执勤。24小时在岗,作息时间和三餐不规律,无法充分休息,是驻点民警们工作的常态。 支队机动一大队民警戴伟荣是小组中唯一的大车驾驶员。车辆保养、勤务消杀、人员接送全都压在这位44岁老民警身上。穿着闷热厚重的防护服,一个来回转运就要花上5小时,撤岗回来的队员都已疲惫不堪,谁去接驳点接送?戴伟荣此时都会淡淡地回上三个字,“我来接”。 可不少同事都知道,戴伟荣患有慢性胃病。唯一替他“诉说辛苦”的,恐怕只有放在桌上不断减少的胃药药片。 还有被称为“1224队长”之一的倪海燕。他和几位同事时刻守着1台对讲机,2部手机,24小时不间断地协调现场人员。哪怕实在困得不行,他也会把手头设备音量调到最大,不让自己错过任何一条消息。几天下来,几位“1224队长”的喉咙很快就哑了,黑眼圈也越来越重。 在大云检查站,所有工作都像没有保质期的产品,当天“产生”,必须“出仓”。正是靠着许多像戴伟荣、倪海燕这样的民警,转运工作才能做到百密而无一疏,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严防输入,全国一盘棋;守护杭州,决胜在合力。在这场抗击疫情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刻,驻点大云的70多位杭州警察始终坚持“守牢大云防御门,争当‘疫’线排头兵”的精神,成功打赢这场境外疫情防输入硬仗! 现在,这群“逆行者”们也即将返回杭州,重回相别一个多月的温暖家中。 “在大云检查站,所有工作都像没有保质期的产品,当天‘产生’,必须‘出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