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决制止“舌尖上的浪费”,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既关乎“小餐桌”上的“大文明”,也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即日起,杭州市文明办与杭州日报联合策划推出“光盘新食尚”系列报道,记录杭州市民和企事业单位在积极响应“光盘行动”过程中的新做法、新动态、新理念,反映杭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 餐盘怎么才能“光”?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从源头杜绝浪费,按需买菜、按需做菜、按需取餐,这些并不为难人的细节,决定了餐盘中是否还会有“余粮”。那么,杭州人是怎样做到“按需”二字的呢?记者近日进行了街访。 菜场 精致买菜不等于小气 菜场摊主已经习惯了“卖小菜” 在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南方人和北方人买菜差异的段子,简单概括就是“南方买一顿,北方买一吨”,南方人买菜有着量少、精致的特点。响应“光盘行动”,身在南方的杭州人在买菜时会不会更“抠门”了呢?于是,街访镜头对准了菜场。 “老板,能不能给我切2元钱肉?”下城区某农贸市场里,一个姑娘站在肉摊前,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没问题的,想切多少切多少。”肉摊老板爽气地应道,顺手操起刀,熟练地切下一小块纯精肉,“3元,好不好?”姑娘点点头,用手机付了钱,拎着一小块肉,满意地离开了。 “现在买小块肉的人其实蛮多的。”老板说,“大家都在提倡节约,吃多少买多少,我们做生意的,当然是客人想买多少就卖多少,生意活络做的呀。” 是不是大部分摊主都愿意“卖小菜”呢?记者来到一个蔬菜摊前,试着拿了一棵小青菜、一个西红柿、两个新鲜香菇,递到老板手里。“2.8元。”老板分别称重后,快速算出了总价,然后将菜装好,递了回来,“有的人胃口本来就比较小,一顿饭吃不了多少菜,买多了也是浪费嘛。” 价格比较高的水产是不是也可以这么“零敲碎打”呢?答案是可以的。记者来到一个水产摊前,询问老板能不能买4只虾。老板放下网兜,徒手一捞,捞起了5只虾。“5只,算你9元钱,行不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老板一边把虾装袋一边说,“有人买得还要少,买两只虾的人都有,是烧给小宝宝吃的,够吃就行,能省就省嘛。” 餐厅 价格、分量、心态都平衡好 小份菜才能真正“小”下来 记者在街访中发现,受访市民在日常家庭或工作用餐中出现的浪费其实并不多,真正的“重灾区”是在婚宴、生日宴、商务宴等宴请场合。“我自己平时吃饭几乎没有浪费的。”70后王先生说,“我这个年纪,也是吃过一些苦的,不太会做浪费粮食的事情,但是我去参加一些宴会时发现,铺张浪费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是得好好整治一下。” 经常外出就餐的吴女士说,今年以来,她发现不少餐厅推出了小份菜,但对于这一改变,她仍保留着自己的看法。“看到小份菜,我还是蛮惊喜的,但有的餐厅推出的小份菜并不那么实在。”她说,尽管这些餐厅提供大份菜和小份菜供顾客选择,但小份菜的价格与分量并不对等,“既然不划算,顾客宁可点大份菜,说白了,餐厅是通过价格手段变相迫使顾客选择大份菜,这样并不能真正推广‘光盘’,还是容易造成浪费。” 还有一种用餐形式,其中可能造成的浪费往往被人忽略——外卖。上班族张女士说,有一天中午,她在单位点了一份30元的麻辣烫,餐点送到时,她惊呆了,那是一份用“盆”装的外卖。“我吃了半个小时,一盆仍是一盆,根本吃不完,最后只好倒掉了。”张女士说,这样浪费其实自己心里也很过意不去,“以后点外卖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食量下单,不能因为拼单优惠而过量点餐,免得吃不完。” 相对于商业餐厅,单位食堂在响应“光盘行动”方面做得更到位。就读于浙江工商大学的小吴说,学校食堂目前不仅推出了折扣菜,菜品还可以选择半份或单个购买,如果“光盘”用餐,还能换取免费“粮票”。“其实,‘粮票’就是免费菜品券,有大排券、面条券、饺子券等。这样一来,我们都很愿意去尝试半份菜,既可以多尝几道菜,又不容易浪费。”小吴对学校食堂的这一创意颇为赞赏,“我还发现,食堂师傅现在打菜都换小勺了,我觉得这样更容易让我们‘光盘’了,这个细节值得推广哦。” 家庭 有人继承传统,有人想出怪招 “总量控制”成为家庭用餐新理念 在家庭用餐方面,杭州人使出了不同招数,最大可能地杜绝餐桌上的浪费,但归根结底,大家用的方法殊途同归——“总量控制”。 有人选择了传统的方法。李女士是家中的“掌勺人”,在日常准备食材时,她就注重控制分量。“最好就是一餐吃完,不要把剩菜剩饭放冰箱,坏了或者忘了吃,都是浪费,不如量少一点,菜的花样多一点。”她说,“要是不小心饭煮多了,第二天我会想办法拿来做炒饭或者泡饭,再利用嘛。” 有人剑走偏锋,想出了怪招。冯小姐为了不造成浪费,在餐具上动起了脑筋。“我把家里的碗盘换小了,换成适合自己饭量的。”她说,“餐具都瘦身了,饭菜也就不太会做多啦。” 养成“光盘”的好习惯,得从娃娃抓起,不少家长表示,在家很重视对孩子在厉行节约这方面的教育。“我们家是不许孩子剩饭的。”杨女士说,孩子要是剩了饭,会受到一定的惩罚,“罚他洗碗,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