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袖开线、裤子腰身不合适、窗帘太长需要裁短……这些困扰居民生活的缝纫问题,要是遇到良渚随园嘉树“缝纫社”巧手的志愿者,那就只是动动手指的事。 提起良渚随园嘉树“缝纫社”,该小区的居民们无不点赞。缝纫社于2015年成立,目前共有12名成员,平均年龄在78岁左右。 随园嘉树是一个养老公寓,老人家平日里旧衣服、旧裤子舍不得扔,缝缝补补的需求较大。居民需要衣服缝补或是小物件缝制,甚至是改裤脚、换拉链等,也都可以在社内免费完成。此外,家里没有缝纫机的居民,也可以向缝纫社借用。 “芳姐,我这有条裤子,您帮忙给改一下吧!”“好嘞!”每周三下午,缝纫社里就传来了缝纫机的“哒哒”声。每周的开放日,不少居民们拿着需要缝补的衣服来到这里。不出一个小时,需要缝合的被套、过长的裤脚和新缝制的坐垫都被志愿者修整得妥妥帖帖。 王奶奶是这里的“常客”。“以前都得去商场里处理,现在太方便了,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还是免费的。”王奶奶说。 为王奶奶缝补衣物的是72岁的许琴芳奶奶,她是缝纫俱乐部里最“年轻”的一名成员,3年前加入缝纫社。虽说时间不长,但许奶奶从不缺席每一次开放日,3年下来,早已记不清为多少人补过或改过衣服了。 许琴芳说:“我们每个开放日都设置三个人值班,每次都会接到20多个活,做不完的要到第二天接着做。其他不值班的成员如果有空闲,也都会来看看,相互搭把手。” 凭着多年经验的积累,许奶奶已经是俱乐部里“首屈一指”的高手,总是勇挑重担,大家遇到难题都找她。“有些衣服比较难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我都会和居民们约好时间,到期归还衣物。” 说起来,缝纫社的起步并非一帆风顺。在成立之初,工作室并没有齐全的工具与材料,社员们一件件捐出自己的剪刀、衣架、电熨斗、蒸汽烫斗、缝纫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像模像样的缝纫社才慢慢成型。 2015年成立至今,缝纫社机器换了、人员几经更替,但志愿精神始终如一。志愿者们用穿针引线的双手、缝缝补补的技艺,温暖着每个居民的心。 “许多老人都舍不得旧衣服,因为承载着很多美好的回忆。看着他们们穿上改好衣服后高兴的样子,大家都觉得很开心。不仅如此,有时候我们还会为社区的一些演出制作服饰,为公寓里老年人的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许奶奶说。 缝缝补补本是麻烦无趣的苦活,可她们聚而为之,建起了“缝纫社”。这群已过古稀之年的志愿者在缝纫社找到了“知音”,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了节约的理念。这群“闲不住”的老人家,用自己积累的技能和经验服务他人、贡献社会,演绎着老有所为的最美“夕阳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