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碧水文脉润古今 文明新篇映辉煌
高标准打造余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中国好人”金旸深耕乡村阅读推广
《爱在余杭》情景短剧生动展现余杭好人群像
幸福乡里共同体在余杭试点推广
“文化礼堂·老年学堂”活动深受居民欢迎
“庞汝勋爷爷”文明实践品牌持续深化
碧水绕古城,文脉润余杭。自良渚古城初露文明曙光,至苕溪之畔茶香悠悠,这片生机勃发的土地,每一处都镌刻着时光的璀璨印记,每一条河流都欢唱着辉煌赞歌,洋溢着勃勃生机与活力。在这里,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和谐共生,编织出一幕幕动人心魄的风景画。
步入新时代,余杭区不仅坚守并弘扬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更以蓬勃的姿态投身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征程。这里,既有“良渚古城遗址”的古朴庄严,也有“未来科技城”的现代创新;既有“径山茶”的清香四溢,也有“梦想小镇”的活力无限。余杭区精心融合古今,以文化为灵魂,以文明为基石,让历史的深邃与现代的风采在此和谐共融,共创一个既富含历史底蕴又彰显现代气息的美好家园。
从繁华的都市到静谧的乡村,从古老的街巷到现代的社区,余杭区正以文明之光照亮城乡的每个角落,构建出一个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新余杭,让每位居民都能在此找到归属感、幸福感与自豪感。
展望未来,余杭区将继续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三大行动,深化“浙江有礼·文明圣地”理念,为高质量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持续注入活力,开启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数字化 常态化 无感化 夯实文明建设基石 深化城乡文明建设
为深化城乡文明建设,余杭区创新性地引入了城市文明建设视频共享平台,该平台集成了6套智能算法,探索实施无感巡查模式,结合每月深入镇街开展实地调研与指导,实现了对文明建设工作的常态化监管。全年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516起,提升城市环境面貌成效显著。
启动“三个一”文明城市建设提升行动,针对镇街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组织专项整治行动,迅速改善城市面貌,并通过固化长效机制,提升常态化治理水平。黄湖镇等9个单位成功入选省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
在文明宣传方面,加强“浙江有礼”理念的传播,统筹策划“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并在看余杭APP上开设了“浙江有礼·文明圣地·梦想E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阵地,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营造了浓厚的后亚运时代城市重要新中心社会宣传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幸福乡里共同体”案例还成功入选了《“浙江有礼”为民办实事案例》,进一步彰显了在城乡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与成果。
点亮文明之光 构筑文明实践阵地 高标准打造文明实践大家庭
为打造余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高标准阵地,多措并举,强化基础建设,精心搭建文明实践的“大家庭”。2024年4月,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巧妙融合仓前街道文体中心、图书馆、惠民健身房等资源,将仓兴街300号大楼塑造为集理论宣讲、文体活动、科普教育、艺术展示、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平台。以此为核心,整合了沿线街道文明实践所、村社实践站,以及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章太炎故居、“沈大姐爱心厨房”等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形成了“1+1+3+8”梦想小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街区模式,并推动各地积极构建公益公社、禹航有礼、客气闲林、亭市有礼等各具特色的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
在机制建设方面,夯实文明实践的坚实保障。通过“杭州文明帮帮码”平台,成功注册了37万余名志愿者,组建了2900余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同时,举办了“点亮文明之光”余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培训,筛选并培育了一批优质志愿服务项目,在2024年杭州市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中荣获1金1银1铜的佳绩,形成了覆盖广泛、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文明实践项目集群。
在提升内涵方面,擦亮文明实践的金名片。以群众需求为指引,组建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如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庞汝勋爷爷”、“爱心姐姐”、“瓶窑奶奶”、“五常洪嫂”等,这些品牌志愿组织在省市范围内的影响力逐年攀升,成为余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亮丽名片。
打造美丽余杭人群像 强化公民道德体系 深入推进高标准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挖掘与表彰各类先进典型,让好人文化在余杭蔚然成风。依托各单位及镇街的独特属性,特别关注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关键领域的杰出人物,精心打造余杭好人品牌,增强辨识度。2024年,成功选树了60位(组)“美丽余杭人”,评选出100位(组)“余杭区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系列先进典型,其中金旸荣登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汤益鑫则入选第一季度“浙江好人”。此外,包括奥运冠军王澜静等在内的7人,被授予2024年度“杭州好人”称号。
为深入传播好人事迹,构建了以“美丽浙江”“文明杭州”等省市区媒体为核心的宣传矩阵,生动展现各级好人的感人故事。2024年,各级媒体累计报道余杭好人好事超过1000篇,区级公众号“隔天一传播”更是循环展播好人事迹119篇,不断丰富余杭的“好人群像”。坚持“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理念,携手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创作了原创情景短剧《爱在余杭》,并在全国农村公益电影启动仪式上成功首演。
同时,积极拓展未成年人活动阵地,优化社会文化育人环境。联动区教育局、团区委、区关工委等多部门,共同评选出2024年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家、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16家。这些基地不仅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成长资源,更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文化引领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
送文化 种文化 育文化 构建新质生产力 赋能文化特派员工作新体系
全面实施“跟着文化特派员‘看大系’”计划,携手浙江大学,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余杭的传承脉络进行了深度调研,并精心策划了巡展、艺术课堂等系列活动,旨在挖掘与研究本土文化精髓,特别是加大对宋朝径山禅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同时助力中泰竹笛非遗的全国推广。
此外,积极促成互联网公益与文化特派员的深度融合,聚焦于12个核心文化特派员项目,创新构建“12+N”工作模式,并巧妙融合“人人3小时”公益品牌,特别设计了公益体验官服务项目。以志愿服务的形式精准支持文化特派员项目,成功打造出一系列艺术高地与文旅胜地。
在推动人文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以“良渚论坛”为平台,加强与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文化管家第一助手机制。建立了包含40余支新文艺团队、41个原创文艺节目及1540余场最新文化文艺活动的本土文化资源数据库。通过精心指导青山艺术季、百丈“名家进乡博 文化润乡村”等项目与活动,累计惠及群众超过10万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建管用育融 提升文化礼堂效能 深化文化阵地建设
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起草《余杭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标准》,全面推动全区文化礼堂的问题整改工作。为确保文化礼堂的有效运营,定期举办文化管家“建管用育融”业务培训,持续加强对文化礼堂的业务指导,并成功指导开展了506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礼堂活动。
同时,充分利用全区12个镇街和56个村的资源,高质量推进浙江省“文化礼堂·老年学堂”项目。通过整合全区280余名老年教育师资力量,成功打造了134个老年学习型社团,并开展了5300余场相关活动,累计培训活动人次高达16万余人次。这一特色创新品牌不仅深受群众喜爱,还在浙江省文化礼堂特色创新项目评审会路演展示中大放异彩,成功打响了余杭区“文化礼堂·老年学堂”的品牌知名度。
在网络文明建设方面,围绕网络文明建设核心目标,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创新推广网络文明理念。一方面,打造了“梦想E家”、“婷婷姐姐”创意工坊及“AI向未来”家园等网络文明新阵地,并推出《特警vs100人“诈骗集团”》短视频,全网观看量超3千万。另一方面,推动成立了“E网同心 筑梦未来”公益联盟,签约并实施了11个网络公益项目,同时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启动了“E课起步”等课程,并制作推广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普法短视频,惠及超千万人次。这些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公众的网络文明意识,也为构建更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