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腿子”书记蒋益民 让桂花香里酿出文明风
清晨的薄雾中,蒋益民踩着沾满露珠的青石板路,穿行在桂花村的小巷间,墙面上“孝悌为首,亲族和睦”的家训彩绘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几位“桂花嫂”正在文化广场排演新编的移风易俗说唱节目,朗朗上口的唱词伴着清脆的快板声,惊起桂花树上几只早起的雀儿。
作为建德市寿昌镇桂花村党总支书记,蒋益民用8年时光,在杭州西部这个小村庄绘就了“人和为桂,村景如花”的文明新画卷。
竹扫把共绘“家园景”
2016年时的桂花村,也有着许多村落都有的“顽疾”:房前屋后杂物堆积、沟渠里漂浮着塑料袋,村民们固守“各扫门前雪”的旧习。
为了改变“公家地界”无人管的现状,蒋益民在村党员大会上提出“取消专职保洁员,人人都是保洁员”。彼时,质疑声如同炸雷:“自家农活都忙不完,管什么公家地界?”村民小王甚至当面摔了扫帚。不仅小王有意见,477户村民对此也莫衷一是。
面对僵局,蒋益民卷起裤腿当起了“示范员”:他带领党员穿上红马甲,凌晨五六点就起身扫村道,暴雨天疏通沟渠,寒冬徒手掏冰碴……3个月里,这支“突击队”累计清运垃圾37车,手指冻裂渗血成了常态。村民胡奶奶起初躲在门后旁观,直到党员们清理完她家门前的臭水沟,胡奶奶最终还是忍不住端出热茶感谢大家:“蒋书记,明天我也来扫!”
“人人都是保洁员”就这样在桂花村兴起,12个片区的“卫生星级榜”悄然挂上门头,村民在互学互比中建立起了村庄“主人翁”意识。趁热打铁,蒋益民又在各个片区开办“睦邻宴”,让村民的邻里矛盾纠纷化解在碗筷之间。
如今,“人人都是保洁员”制度已经在建德全市推广开来,成为当地促进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的一张“金名片”。
巧手笔唤醒“文化魂”
在改善村庄环境的同时,当过文化站长的蒋益民还深知村子不能没有“魂”。
为此,他召集退休教师、老知青及老干部组成“寻根队”,从族谱中梳理出“红色、桂花、知青、耕读、移民”五大文化脉络。他还将目光投向村头那棵300多岁的古桂树——桂花不仅代表着美丽,还象征着团结。蒋益民于此提炼出“人和为桂,村景如花”的发展口号,打造了“桂花三宝”:能歌善舞的“桂花嫂”艺术团、专啃硬骨头的“泥腿子”党员突击队、凝练乡愁的“桂花精神”文化墙。
当三字经《桂花辞》在由废弃知青宿舍改成的村史馆里吟诵时,台下有老知青泪湿衣襟:“这念的不是诗,是咱的青春啊!”
每年金秋的“桂花节”是蒋益民最忙碌也最欣慰的时刻。节日当天,村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村民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最美媳妇”“最美桂花人”等榜样上台分享故事,这些力量也激励着更多村民向上向善。
赤子心破除“人情债”
环境蝶变了,文化兴起了,但红白事大操大办的习俗仍横亘在文明乡风中——攀比成风的流水席、层层加码的礼金负担,让“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异化为村民肩头的沉重枷锁。
蒋益民自己也曾被一场白事“刺痛”——本家叔公去世,13天流水席吃掉十余万元,帮忙的村民还累倒2个;没隔多久,隔壁村务工青年同样办丧事,3天搞定花费不足万元。看着两份账单蒋益民陷入了沉思。
移风易俗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如何让新时代文明乡风像春风润物般落地生根?一场场“户头会”成为破题的关键切口,蒋益民带领村民在议事桌上摆事实、讲道理,在你来我往的讨论中寻找破除陈规陋习的共识。
“‘十一’期间村里有3家摆婚宴酒,不算其他亲朋好友,村里人差不多都要去吧,每家少则五六百、多则一两千,一个假期光礼金就要拿出去几千块,谁家的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蒋益民连开7场“户头会”,掰着指头给村民算一笔笔“经济账”。
经过一场场“户头会”、一次次入户做思想工作,最终全体村民一致同意:白事随礼不超300元、宴席不上野味、回礼只需一袋米。“前段时间父亲过世,我们一共摆了3天,礼金往来和宴席标准都是按照村里定的来,和以前丧事相比,节约了3万元左右。有了村集体撑腰,心理负担小了,也不会去攀比浪费。”村民杨柳新说。
如今,蒋益民还盘算着打造家宴中心,融入本地特色美食,并将人均餐标控制在30元至50元。
“禁止大操大办,养成文明习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节约简单……”夕阳西下,文化广场又响起桂花嫂的移风易俗说唱。蒋益民驻足聆听,嘴角泛起笑意,他知道,当文明成为流淌在村民血液里的基因,桂花村的芬芳会飘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