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蒂换盐 换出文明新风尚!临安迎丰村的盐罐子哲学
在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迎丰村,每月30号文化礼堂前总排起一溜小队伍。村民手里捧着的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罐子——里面装满了捡来的烟蒂。
“30个烟蒂换一小包盐!”管理员麻利地清点、登记,递上生活必需品。队伍里的王大叔笑呵呵:“遛弯时低低头,烟屁股变调味料,值!”
这幕“烟蒂换盐”的奇景,已在迎丰村上演了七年。
盐罐子虽小,却称出了文明的分量。迎丰村从烟蒂入手,以“微激励”激活自治热情,终捧回“全国文明村”金匾。今年5月,“全国文明村”名单揭晓,迎丰村位列其中。
小烟蒂“兑换”大改变
迎丰村妇女主任方永娥回忆道,烟蒂换盐的灵感源于2014年观看电影《鸡毛飞上天》后的启发。“老村长王丰华说,鸡毛能换糖,马路上的烟蒂为什么不能换盐?”当年8月,村两委在文化礼堂贴出告示:捡烟蒂可兑生活用品。起初有人嘀咕“能坚持几天”?但当月就有人拎着烟蒂换走食盐,消息不胫而走。
“最初谁也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方主任回忆,项目迅速从单纯回收烟蒂扩展到多种废弃物,并建立了积分制度,极大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
盐,在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以盐为“奖”,迎丰村党支部书记钭小刚道出巧思:“盐是咸的,像我们劳动的本色;点点滴滴攒起来,日子才有滋味。”
七年耕耘,小布袋渐成风景。村民从旁观到参与,环保意识如盐入水般化开。烟头少了,村庄净了,垃圾分类也成了新习惯。昔日卫生死角,如今白墙黛瓦映清溪,山核桃林与翠竹掩映如画。
“盐”外之功,治理花开
烟蒂换盐仅是迎丰善治一隅。村中“老娘舅”调解团善用“回购归零”“底线接近”等土办法,让“迎丰事迎丰解”成为和谐注脚;百年香樟荫蔽下的“樟颐养老院”,用阶梯收费(70-79岁老人每餐仅需2元,80岁以上免费)写就“敬老文明号”的温暖篇章。
“全国文明村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钭书记道出内核,“‘烟蒂换盐’看似小事,关键是建立了可持续的参与机制——用‘小实惠’换‘大文明’,让村民从‘袖手看’变‘动手干’。”
他认为,文明创建如春风化雨:“环境美了,人心齐了,矛盾少了,尊老爱幼成为寻常,产业的‘共富路’自然越走越宽。”
在经济发展上,迎丰村正积极探索共富新路径。昌南溪畔崛起的“湍口共富天然渔场”,借“渔光互补”模式,将清洁能源与石斑鱼养殖巧妙结合,孵化出闪亮的湍口石斑鱼品牌……钭小刚介绍,这个项目是迎丰村联合周边6个村共建的项目,由迎丰村董岭经济合作社主要负责运营。目前重点养殖石斑鱼,计划深加工制作鱼干,并配套发展民宿产业,致力打造“湍口石斑鱼”特色品牌。
“虽然项目今年刚起步,但上方铺设的光伏板已开始产生收益,展现了绿色发展的潜力。”
当每月末文化礼堂的兑换桌旁再次响起欢声笑语,盐罐子空了,文明的“袋子”却装得满满当当。迎丰村用时光印证:改变,未必需要宏大的叙事。一个小烟头,一包食用盐,一群乐于弯腰的人,便足以让文明在泥土里扎根,于烟火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