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挺起生命高度——援藏医生的八千里高原守护
西湖的碧波倒映着一个专注的小小身影:9岁的藏族男孩多吉杰布握着画笔,正将雷峰塔的轮廓仔细描摹。不久之前,弯曲的脊背和变形的双脚还让他寸步难行,是跨越八千里的医疗援手,让这个那曲草原的孩子终于在杭州挺直了腰背,看见了未来。
多吉命运的转折点,始于那曲市色尼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杭州援藏医疗队队长江元的一次次奔波。在“远不过阿里,苦不过那曲”的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上,江元与队友们的身影,是当地牧民眼中最温暖的信标。
八千里“抬头挺胸”路
2024年3月,江元接过医疗援藏的接力棒,辞别家人,与三位队友一起踏上那曲土地。高原缺氧的环境当即给了他严酷的下马威——寒风刺骨、体重锐减……然而,身体的磨难从未阻挡他丈量高原的脚步。
那曲地域辽阔,牧民散居,求医问药难如登天。江元深知,唯有将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才能托起高原同胞的健康期盼。为此,他翻山越岭,足迹踏遍牧区角角落落。在团结街道冲新社区,“杭嘉援藏医疗专家工作站”的牌子醒目挂起,从此牧民求医有了近在咫尺的依靠;他指导创建了那曲市首个创伤中心,将急诊综合能力提档升级;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基层,从心肺复苏到彩超使用,手把手将技术播撒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牧区巡回义诊时,江元敏锐察觉到一种令人揪心的普遍现象:骨关节疾病如同无形的枷锁,让无数牧民直不起腰、迈不开步,甚至丧失谋生能力。一股急迫感在他心中奔涌:“晚行动一天,他们就多受一天折磨!”因此,“抬头挺胸”公益医疗计划应运而生。
索朗多吉是第十批“抬头挺胸”医疗援藏项目的一名患者,18岁的他,因严重的脊柱侧弯,身高停滞在1.3米,像被无形的枷锁禁锢。放牧时,牦牛成了他唯一的伙伴;生活中,他日益沉默内向,甚至不愿上学。然而,当江元把那张印着“杭州—那曲”的行程单、写着“抬头挺胸”治疗计划的通知交到他手中时,少年眼中熄灭的光,瞬间被点燃了。索朗多吉在无垠的草原上放声歌唱,久违的笑容也点亮了家人的希望。
从为患者争取免费政策,到跑铁路部门申请爱心卧铺;从术前筛查评估,到术后康复关怀,过程的繁琐与辛苦不言而喻,“但看到医疗援助给患者带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江元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援藏医者的初心。索朗多吉脸上重现的笑容,多吉杰布在杭州描摹下的雷峰塔,以及近百名平均增高17.7厘米、重获新生的患者,正是“抬头挺胸”最动人的注脚。这不仅仅是身体的矫正,更是生命尊严的重新屹立,是杭州与那曲两地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深情见证。
让生命之光照彻雪域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援藏的最终目标,是让那曲拥有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让优质医疗真正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具备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江元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一次次成功的跨省救治上,他深知,源源不断地将患者送出高原并非长久之计,为此,培植“造血”之根成为了他坚定的行动方向。
本轮援藏也恰逢色尼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搬迁的关键节点。在紧锣密鼓搬迁的新院区内,崭新的螺旋CT和腔镜手术设备让江元兴奋不已:“过去,很多复杂检查患者必须颠簸数百公里去拉萨做,甚至要跨省。现在,我们有了这些‘利器’,意味着很多大病、急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江元还积极协调援藏资金和技术力量,高标准建设了那曲地区首个技能培训中心、标准产房和现代化手术室。“看到牧民们不用再为做个胃镜、拍个CT而长途跋涉、耗尽积蓄,我们的援藏价值也有了最直接的体现。”江元说。硬件水平的飞跃,为提升本地诊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了平台,更需真本领。江元于是带领本地医疗队伍开展了一系列填补空白的新技术、新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发的膝骨关节炎、应用子宫托治疗女性盆底疾病、推广盆底康复技术……每一项都直指当地群众的迫切需求。
“援藏有期限,但守护健康的责任没有终点。我们希望留下的不仅是几台设备、几项技术,更是一种追求卓越、服务人民的理念和能力。当有一天我们离开,这里依然能高效运转,依然能守护好这片高原上的生命健康,那才是真正的成功。”江元的话语,如同羌塘草原上坚韧的格桑花,朴素却充满力量。
现在,江元和他的队友们已结束援藏任期,但更多的医疗骨干已整装待发。这条用仁心铺就的生命之路,必将被更多坚定的脚步延伸至雪域更深处的角落。医者仁心的火炬永不熄灭,一代代“援藏人”正将这份跨越山河的守护,铸成高原上最坚韧的生命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