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作种子 乡村绽新声

2025-09-25 09:01:15

傍晚时分,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的文化礼堂传来悠扬的葫芦丝声。70多岁的李玉英手指在音孔上灵巧起落,身子随着节奏微微晃动,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没想到这个年纪还能学到葫芦丝,还能登台演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候!”李玉英有些激动地说。三年前的她一定想不到,时隔那么多年,镇头村又因为音乐热闹起来了。

这些改变源于一位文化使者的到来——2022年5月,周霞带着她近40年的群众文化工作经验来到镇头村,成为该村的“文艺村长”,用音乐唤醒沉睡的乡村文艺基因,为乡村振兴注入动人的文化旋律。

播下艺术种子,激活乡村潜能

清晨,当天空还披着一层薄雾,周霞已经收拾好教案和乐器,踏上从新安江村到镇头村的行程。三年来,这条连接家与结对村的道路,她已经记不清走了多少回。往返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是她作为“文艺村长”的必修课。

给村民上音乐课、排练节目,与其他村的“文艺村长”交流经验,参加各种培训、讲座……周霞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

如何用文艺给乡村赋能?周霞坦言,刚到镇头村时,她感到压力不小。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的支持下,周霞与镇头村的村干部、文化员以及村民们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需求。调研中,周霞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乡村,却有着不凡的文艺基因——这里拥有浙江省第一万个文化礼堂,有自己的村歌,还有一支历史悠久的“铁姑娘”文艺队伍。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这些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能成立一个乡村音乐学校,那该多好啊!”这个念头在周霞心中生根发芽。经过多方努力,建德市首家“乡村音乐学校”在镇头村揭牌成立,并且迎来了杭州市音乐家协会首家“音乐创作基地”的落户。

音乐学校开设了葫芦丝、声乐、空灵鼓等课程,很快吸引了众多村民报名参加。考虑到村民白天忙着干活,校长周霞特意将课程安排在晚上;对于路途遥远的学员,她还细心调整时间,方便大家参与。

如今,学校已拥有本村和周边村的学员300多名,年龄跨度从30多岁到70多岁,暑期还有不少小朋友报名加入。

在周霞的精心指导下,村民们的音乐潜能被不断激发。据文化员反映,村民们好像“着了魔”,回到家洗衣服总想把脸盆翻过来敲几下,看到锅盖也想敲一下,不由自主地在生活中寻找韵律。

受村民想学现代乐器的想法启发,周霞还组织成立了“草帽乐队”。如今,这支乐队不仅在本地演出,还走出三都成了建德市知名的文化品牌,到浙江传媒学院为师生表演,代表市音协下乡参加惠民演出……

滋养音乐之花,结出振兴硕果

随着乡村音乐学校的不断发展,周霞意识到需要更多资源来支持这项事业。2024年,周霞解锁新身份——杭州市首批“文化特派员”。在她推动下,三都镇开始迭代升级“乡村音乐学校2.0”,打造影像音乐工坊、“渔舟唱晚”音乐角和专业录音棚。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增强了其吸引力和服务能力:新建设的集镇校区为村民学员提供了更加便利和舒适的上课环境,新增设的音乐角则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文化赋能的同时,经济效益也随之而来。利用乡村音乐学校平台,周霞组织了“去浙江建德赶一场蜜梨与音乐的文化乡集”亲子采摘游活动,助力农产品销售;她还创编了《渔乐糍香》精品音乐舞台剧,推出“来渔村看一场音乐舞台剧”“参加一场‘渔民婚礼’”“拍一张旅拍照片”“喝一杯音乐创意饮品”“吃一餐‘渔村九鲜’”的文旅套票,打造“音醉三都山水间”音乐特色主题乡村游,形成“音乐+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文旅新模式。

为了培养本土人才,周霞积极推动“文艺村长+文艺大师兄+文艺爱好者”的“1+X+N”基层文艺人才培养机制,从学员中选拔“文艺大师兄”,并建立“不一样的星期五”常态化培训机制,让“文艺大师兄”带领基层文艺队伍持续成长。她还启动“乐队成长计划”,依托杭师大音乐学院资源,推动“草帽乐队”与高校乐队同台演出。

“未来,希望学员们通过才艺表演、直播进一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学员们的节目和演出也能走出三都,走进更多院校,在和学生们的联欢和交流中,学员可以提升才艺,院校学生也能看到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从而引导更多青春力量投入到乡村建设行列。”周霞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葛玲燕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