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论坛”聚焦世界遗产 探讨人类文明未来新形态
世界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们讲述着不同文明的故事,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10月19日,“良渚论坛”的分论坛“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举行。本次分论坛立足于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探讨世界遗产中蕴含的和谐共生、包容互鉴的古老智慧,交流各国各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做法,为共同应对当今复杂的全球性挑战,推动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探索新路径、贡献新范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实地考察过北京中轴线、故宫、长城、福建土楼、武当山等多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扎赫·伊伦都·阿索莫说:“我曾有幸亲眼见证中国世界遗产地的丰富多样,也看到了中国为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遗产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良渚论坛’的举办,正是这些努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不仅为不同文化和文明提供了对话互鉴的平台,更高度契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要使命,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团结,推动世界和平。”
中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已经走过了40载春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介绍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40年的发展历程,在他看来,分为“起步探索”“加速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引领”4个阶段。
面对世界文化遗产未来的发展,乔云飞建议:“我们应该持续提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质量,维护世界遗产名录的可信度;推动架构世界文化遗产大部分格局,支持系统性保护、完整性传承;持续加强能力建设,加大保护力度,贡献更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案例;系统提高价值展示宣传水平,提升公众对世界遗产价值及保护理念的认识。”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则重点介绍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发展历程。
宋新潮说:“自1993年加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以来,我们始终遵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宗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不断融入国际遗产保护体系并努力发挥遗产大国的积极影响,同时结合国情,积极探索文化遗产适应的可持续发展。”
在分论坛上,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同滨和大家分享了“中国考古遗址类——世界遗产的价值发掘与展示”议题,陈同滨说:“在中国的41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属于考古遗址或与之相关的占76%,这一比例体现了考古遗址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良渚古城遗址是典型的考古类文化遗产,陈同滨说:“良渚古城遗址以其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等级差异悬殊的墓地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在5300年至43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早期国家。良渚古城遗址,也因此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沙迦是阿联酋第三大酋长国,有着“阿拉伯文化之都”的美誉。在沙迦城中保存着大量传统的阿拉伯风格建筑,这些建筑是城市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典范。
沙迦文化遗产研究院董事局主席阿卜杜阿齐兹·阿勒穆萨拉姆说:“我们想将遗产保护融入教育创新体系,借助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以崭新的方式记录与传播。”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亚洲合作研究集群负责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蒂姆·温特认为:“当下的遗产保护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国家视角’,更要看到它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普世价值。这种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真正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作为一扇开放包容的文明交流之窗,“良渚论坛”不仅串联起“美美与共”的情感纽带,也推动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以此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