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文三路沿线非机动车道“样板路口” “礼让‘三分’”因何能成常态

2025-11-04 14:26:08

文三路-教工路口直行车辆排长队

今年9月,杭州文二路-万塘路口非机动车自觉排队让道现象出圈后,记者多次前往主城区各核心路段蹲点观察。随后,本报联合市文明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发出倡议,倡导大家一起行动,将这道“文明风景线”扩散到杭州每一条非机动车道上。

一个多月过去后,记者观察发现,礼让“三分”的现象,在杭州越来越多。这之中,文三路沿线部分路口堪称“样板”,周边市民评价较高。

为何文三路沿线的分道排队现象能成常态?近日,记者再次来到文三路沿线路口,蹲点观察现场情况。

观察

无论人多人少 排队让道已成自觉

晚高峰时段,记者首先来到文三路-教工路口。此时一条长25米左右的直行“等候线”赫然而出,十几辆非机动车依次停在路中央,拉出一条相当规整的直线。

和周边不少路口一样,这里的非机动车道宽度在4米左右,被划分为左转直行混合车道和右转车道,刚好能容纳“左中右”三车并行,其中左转和直行红灯有30秒左右的重叠时间。

记者在此蹲守了15组信号灯,分道排队的场景基本在每组红灯等待间隙都能看到,直行队伍最多时有16辆车,平均在10-12辆。我们特意观察了右转车道的通行情况,15组红灯中仅有2组出现过右转道短暂被占情况。且在看到后方有右转车辆到来后,这些占道车主立马将车归位,让出转弯空间。

和此前观察过的主城区各路口做横向对比,文三路-教工路口的排队让道比例确实相对更高,而右转道被占的情况则相对较少。

随后,记者又继续向西来到文三路-学院路口。和文三路-教工路口相比,此处道路条件并无太大区别,不过由于承担了更多南北向通勤流量,左转排队车辆会相对更多。

记者同样在此观察了15组信号灯,分道排队的场景依然出现在几乎每个灯次中,其中3组出现过右转道被一两辆直行车短暂占据的情况。和其他路口的平均情况相比,这一比例也属优秀水平。

此外记者还在这两个路口注意到一个共同现象:即便在红灯等候车辆较少的情况下,大家依然能自觉排成一列,不会随便停车。无论车多车少,都能做到各行其道,说明这些路口文明现象已成为一种自觉。

当然,每个路口偶有出现“瑕疵”,特别是高峰繁忙时段,记者看到仍有个别心急车主会将车辆停在斑马线上,影响行人通行。不过总体而言,这样的情况属于个例。

声音

很多是“熟面孔” 长年累月养成习惯

在九莲新村住了二十来年的“老杭州”厉大伯,每天都要骑车接送孙子上下学,对于文三路一带的交通状况也颇有发言权。“你们算找对地方了,我们家门口这里确实不错的,大家基本都守规矩,”厉大伯挺自豪地说,“起码最近2年,我基本没见过有人因为占道吵架过。”

至于为何大家普遍能做到礼让“三分”,厉大伯有自己的分析。文三路沿线一带分布着众多单位,还有多所学校,由于附近停车资源并不算充裕,在这里上班的人选择非机动车出行的比例较高。这使得文三路上的非机动车通勤群体相对稳定,用一个时兴的互联网词语形容就是“用户黏性高”。在这样的前提下,当排队让道的风气开始出现,大家会在长年累月中逐渐形成好习惯。

同样在附近住了十几年的崔阿姨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文三路上的不少单位年份都很长了,骑车上下班的很多是‘熟面孔’,大家天天在这条路走,也都知道互相让一让其实会更快。”崔阿姨说,“要说忙,其实大家都很忙。但越是忙的时候,才越体现素质。要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那才是真的浪费时间。”

“领头羊”起到带动作用 日常交通管理到位

在文三路附近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张老师,平时会选择骑共享单车上下班。对于非机动车的分道排队行为,她前阵子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不少。“文三路上这一点确实不错,我自己骑车也能感受到,基本都是规规矩矩排队的,看着很舒服。”

在此前的报道中,我们曾多次提到“领头羊”的带头效应,对此张老师颇为认同。“这个现象我自己也有感触,如果前面几个人排得很整齐,你也会下意识地跟在后面保持一条直线,而不会选择去做那个破坏队形的人。”

此外,张老师认为此处的交通管理比较到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家的文明出行。“早晚高峰我经常能看到几位交警站在路口执勤,骑车闯红灯、逆行之类的违法行为都挺少。”张老师说,虽然分道排队尚没有法律硬性规定,但平时养成文明出行习惯,也能对大家的让道行为产生正面影响。

“礼让斑马线”打下基础 要靠互相带动和监督

孙师傅是文三路沿线一带的环卫工人,每天早出晚归,周边的交通情况都看在眼里。“大家老早就是这样排队的,反正我是经常能看到的。”孙师傅表示,这样的自觉分道场面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而是一种长期现象。

至于这样的场景是如何形成的,在孙师傅看来,还是依靠大家互相带动和督促,“咱说得直白些,如果身边人都在排队,那你也不好意思插队。”

由于平时上班很早,孙师傅对路口早高峰的情况更为留意,他认为排队分道的行为,在早上会体现出更大的作用,“那会儿大家都赶着上班,心里着急。要是互相都不让,不光耽误时间,还很不安全。下班以后大家心态比较放松,情况也好些。”

邮政公司快递员计师傅,在杭州工作6年,也是文三路上的常客。对于分道让行,计师傅能真切地感受到它带来的正向影响,“尤其像我们这种需要赶时间的行业,平时挺怕右转道被占的。要是按喇叭催促,总显得不礼貌。如果大家都能走自己的道,那通行就很快了。”

在他看来,杭州十多年前就推行的“礼让斑马线”,也是如今大家能默契分道的原因。“我刚到杭州那会儿,过马路时看到汽车全都停下来让我,一下子都有点不适应。杭州在文明通行方面一直做得很好,所以现在大家能自觉分道,也不奇怪。”

微议

城市文明也需“长期主义”

通过对文三路沿线的采访观察可以发现,“样板路口”的形成并非偶然,文明习惯的养成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在采访中,很多市民都认为当年“礼让斑马线”的推行,对如今的“分道让行”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出行文明逐渐成为普遍认可的社会风尚,继而便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从斑马线前的一脚刹车,到非机动车道上的整齐队列,真正的高度文明,到最终都是融入日常的习惯中。当更多的交通参与者形成这种约定俗成的默契,礼让“三分”带来的通行效率提升也会更加显现。

当路口红灯亮起,每一个人的文明行为,都可以影响并带动身边人。我们期待更多的“领头羊”出现,引领更多人加入礼让“三分”的队伍,让“样板路口”更多,让礼让成为“标配”。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谢珂 文 林观恒 摄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