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属于西湖人的动人故事 “西湖是一本读不尽的书。能够在西湖走向辉煌的篇章里和同事们书写其中的一页,是人生的大事,也是人生的幸事,值得我们永远回味和珍惜。想写的东西还有很多,想说的故事总是难以道尽……” 昨天下午,《我的西湖——值得记住的昨天那些事》新书出版暨纪念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座谈会在西湖边举行。全市文史专家、园林专家、西湖综保工程亲历者代表等西湖人齐聚一堂,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共聊西湖边的那些光辉岁月。 回望新西湖 记一段峥嵘岁月 2001年,西湖综保工程正式动工,就此拉开了连续10年综保的帷幕。 杭州按照“世界遗产”标准,从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等多方面,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了全方位保护和整治。10年间,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西湖水实现“一月一换”,水质稳定保持三类水体标准,部分区域的水质达到了二类水体标准,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保护修缮、恢复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 新西湖的每一次惊艳亮相,都让人由衷赞叹。 但美景背后,离不开西湖综保工程的建设者、参与者及西湖景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无私付出,正是他们的汗水与心血,为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在优化生态环境、强化景区交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景中村整治、景区设施国际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世界遗产和城市生活相得益彰,成为人们共享的绿意空间与文化空间。 今年是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对于西湖来说,意义非凡。《我的西湖——值得记住的昨天那些事》由99位作者共同书写,通过77篇文章,带大家一起回顾西湖的那些人、那些事。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是当代人的西湖世纪之梦。从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实现西湖‘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世纪全景之梦。通过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杭州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市民游客的广泛好评。” 该书主编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会长张建庭表示,在西湖边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西湖的角角落落早烂熟于心,闭上眼睛就有画面感。如今回顾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这几年来西湖综合保护整治的经验与体会,真是百感交集。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这本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践案例的特辑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它的出版,将为当下及今后保护好西湖文化景观,探索西湖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兄弟城市、风景名胜区在城市及风景区保护、生态建设、历史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方面提供参考。” 展望新西湖 诵一首动人诗篇 “回顾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岁月,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建设者们没有浪漫,只有艰辛和责任。” 翻开《我的西湖——值得记住的昨天那些事》一书,一篇篇文章,用最平实的语言记载下了那段属于他们的激情岁月,一字一句,都体现了西湖人的艰辛付出,感人至深。 “2003年的盛夏,比往年都热。看到施工人员在烈日下紧张地施工,住在梅家坞191号的翁大伯坐不住了,从家里拿来冰水和冷饮送给工人们;又看到由于赶进度,施工人员午餐都是简单对付一下,他就提出要去买点肉给大家改善伙食。当时我检查工作路过翁大伯家,他拉我到家里歇歇脚,还叮嘱我千万注意身体。翁大伯的热情,让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梅家坞村的其他村民也纷纷拿出凉茶、可乐等清凉饮料给施工人员防暑降温,场面十分感人。” “盖老故居虽小,但展陈工作十分繁重。记得当时冒着刺鼻的生漆味,夜以继日地带领同事们布展,原文物处分管同志朱珠珍还因生漆过敏导致手臂肿胀、臂粗如腿。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完成了故居的陈设布展工作。” “集贤亭地处西湖之中,重做亭基础难度较大。好在原基础为整板基础,没有受到台风破坏,可以利用。为减轻荷载,挖除原基础板上的块石垫层,改用加气砼块砌筑施工……” “当时孩子还小,双休日没人带的时候,我就把孩子带到工作现场,她从小耳濡目染,对西湖周边的变化都很了解,如今她也成了一名园林工作者。” 或书写或口述,《我的西湖——值得记住的昨天那些事》全书40万余字,全景式展现了西湖综保工程的来龙去脉,不仅还原了每个工程、景点的建设过程,还带大家走入“幕后”,听一听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回望过去,曾经的西湖因为有了老一代西湖人的努力付出,而脱胎换骨;展望未来,如今的西湖因为有了新一代西湖人的奋力接棒,而更加精彩。 “如今西湖西溪已经正式迈入了‘双西合璧’的新时代,翻开新的篇章,我们相信,西湖西溪的未来,也一定会越来越好。”许多作者表示,在西湖申遗十周年之际,通过这本书,能带大家一起回忆这段美好的岁月,同时也希望继续将“双西”建设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