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桐庐县莪山乡沈冠村的桂花香了,稻子也熟了。不过,和其他稻田不同的是,沈冠村的稻田里有一个“深坑”,刘军波说:“这叫戏鱼坑,专指水稻田里比较深的坑,有1米多深!” 刘军波来自杭州市农科院,是派驻莪山乡的科技特派员。去年8月份到这里时,沈冠村正在进行稻田改造建设稻鱼共生基地。刚好,刘军波带来了科技特派员项目,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和资源,“我们有一定科研经费支持,帮助引进优良的鱼苗。” 沈冠村现有400多户村民,农田780余亩。由于丘陵田块占比较大,加上粗放型种植,稻田亩产效益不高,单一水稻种植则收益更低,甚至还存在土地抛荒、土地板结等问题。 “稻鱼共生的生态系统,引进了优良水稻品种‘南粳46’和青田鱼。‘南粳46’的秧苗高,适合在20-30cm水深的稻田里种植,这样的水深比较适合青田鱼的养殖。”刘军波说。 经过反复试验,4月插秧后就将鱼苗投入稻田,到10月收割水稻时,青田鱼就差不多长到0.5公斤左右了。“每亩平均投放鱼苗260尾,大约可收130公斤稻花鱼,这种鱼可卖到60-80元/公斤的价格,有人开车进村就为了吃这种鱼,根本不愁卖。光鱼这一块的收入,就能增收近万元。” 刘军波说,依托2019年科技特派员项目,莪山乡建设了30亩稻鱼共生基地,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两收,稻田产值是单一模式的3倍以上。“像今年这样的收成,让村民都看到了希望,明年我们打算把稻鱼共生基地扩大到100亩。”莪山乡沈冠村书记黄金源说。 像刘军波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在杭州还有很多,他们点亮了农村发展的科技之光,架通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延长了农业产业链,结出了累累硕果,成为农民朋友眼中的“财神爷”。 比如,在瑶琳镇灵鸡水果基地,科技特派员葛有良引种的短柄樱桃、海艳猕猴桃、锦绣黄桃等新品种,已成了采摘游市场的明星产品, 猕猴桃酒卖到720元/公斤;派驻江南镇的科技特派员戴瑜来,为当地引进中华绒鳌蟹新品种“诺亚1号”,去年螃蟹产量达到80公斤/亩,同比提高23.1%;派驻西湖区双浦镇的科技特派员傅鸿妃,帮双浦镇村民引进小香薯、番茄、辣椒、甜瓜等27个适合当地的农产品品种,并推广了番茄设施栽培、茄子露地栽培等5项农业科技…… 自2005年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至今,杭州先后选派了8批共864名科技特派员入驻基层开展科技帮扶工作,把科技送到基层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并在组织方式、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杭州模式”。 来自市科技局数据显示,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16年来,杭州累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426项,培训农民30.22万人次,推广新技术950余项,引进新品种1298个。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如何更好地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在9月29日举行的杭州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交流会上,杭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周扬说:“当前,科技特派员的使命将从发展生产、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逐步转向支撑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和农业现代化等方向。” 下一步,科技特派员工作要坚持党建引领,努力使科技特派员成为“五员领创”(克难攻坚员、调查研究员、联络服务员、科技特派员、创新协调员)活动的一面旗帜;要坚持服务优先,努力为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要突出目标导向,努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加大工作宣传,努力营造科技特派员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让一项项新技术在田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一个个科技示范基地瓜果飘香,让一群群勤劳朴实的农民收获希望和梦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