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市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们对位于良渚街道纤石村的2020年市级水稻高产示范方进行测产验收。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三块示范田的亩产分别为961.75公斤、904.52公斤和927.14公斤,示范方平均亩产为931.14公斤。“示范方平均亩产超900公斤,在省内都属于领先水平。”现场的农业专家感叹。 米袋子满 菜篮子稳 农业生产大丰收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回望“十三五”,杭州市农业农村部门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导向,在粮食生产上下足了功夫,着力在稳面积、攻单产、提效益上做足文章,全市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十三五”期间每年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127.45万亩、129.72万亩、132.75万亩、133.10万亩、136.7万亩,产量分别为45.91万吨、47.26万吨、49.59万吨、49.64万吨、50.00万吨,全市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1.04万亩,从根本上保障了“米袋子”的安稳。 白萝卜1.5元/公斤、大白菜1.4元/公斤、大蒜3.4元/公斤、冬瓜2元/公斤……这是12月1日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在网上公布的价格信息。通过每天的价格供应曲线图不难发现,杭州的菜价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因为季节原因出现大范围价格波动。 蔬菜供应品种丰富、蔬菜价格稳定得益于“十三五”期间全市蔬菜生产扩面增产稳供。“为了确保杭州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满意,我们首创了以‘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为核心的‘菜篮子’应急生产管理双调机制,淡季和灾期主城区‘菜篮子’产品日均上市量高于平时20%。”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6年以来,全市蔬菜生产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突出抓好市级“菜篮子”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基地抗灾能力和产出水平,推进蔬菜政策性保险和直供直销,本地市场保供稳价。 产业强 农民富 新农村发展劲头足 “冬天里的第一颗草莓红了,欢迎大家来建德杨村桥草莓小镇品尝。”12月初,杨村桥草莓小镇的草莓种植大户李伏珍在微信朋友圈里向大家发出邀请。 一颗小小的草莓,带动了建德杨村桥一大片区域的发展。如今,建德市杨村桥镇草莓被列入国家特色产业强镇创建,杨村桥草莓早已从杭州走向了全国。 不断加强“两区一基地”和“特色农业强镇”等主平台建设,杭州不但创建了建德市杨村桥镇草莓、临岐镇中药材列入国家特色产业强镇,还建设起了列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的余杭现代农业园区、成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余杭区大径山区域和淳安下姜等五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等。 同时,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动加快融合发展,通过抓龙头、抓主体、抓典型、抓改革,做强乡村民宿、农村电商、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运动休闲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融合发展典型,涌现临安山核桃等10条产值超亿元全产业链,其中桐庐县蜂产业、建德市蔬菜产业、西湖区茶产业和临安区竹笋产业命名为全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累计培育市级一二三产融合园50个,创建省级特色旅游村59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15个,被农业农村部命名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 家门口靓了 乡村美了 游客来了 “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是什么样子的?我在东梓关看见了。”这是网友“薇薇安”游览富阳东梓关后留在微信朋友圈里的感慨。 2016年,东梓关建设了12幢46户“杭派民居”,再现了传统村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项目建成以后,这个离杭州市中心不到一个小时车程的富春江边古村落瞬间“火了”——粉墙黛瓦讲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它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田园建筑优秀实例。 得益于东梓关越来越旺的人气,这几年这个只有1300人的小村庄开始做起民宿生意。栖迟、梓憶、岚苑、梓墅……优美的风景、良好的住宿环境,民宿经济正在成为东梓关村民致富的新出路。 农产品变礼品、农居房变客房、现代园区变景区,发展美丽经济,加快产业融合。像东梓关一样风景优美的乡村在杭州并不少见。 “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按照全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十三五”期间,杭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全域景区化为目标,重点打造“名县、名镇、名村、名胜和精品示范线”(四名一线)工程,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4个、示范乡镇56个、精品特色村99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955个(其中精品村320个),市级精品村218个、风情小镇30个、重点历史文化村落28个、“杭派民居”示范村11个、精品线路50条。 美丽风景催生美丽经济,绿野成顷、屋舍俨然的美丽乡村,如今已是杭州农村的寻常风景。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式发展的前提下,杭州通过积极培育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运动休闲、电子商务等农村新型业态,增加了农民增收渠道,涉农三产正在成为拉动全产业增长的生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