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动态信息
 
文化禀赋 激活自治 余杭以文化为锚 塑乡村新形象
2021-11-08 08:30


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正成为杭州乡村振兴的一抹亮色,杭州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改善耕地生态的同时,助力未来乡村建设,“用全域整治搭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农村产业发展的桥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眼下,杭州余杭也正升腾起万物生长的势能。就在前不久,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常委会议上提出,集中力量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西湖大学等重点平台,努力让杭州成为全球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5天后,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良渚遗址入选我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一头连接着文化、一头连接着创新,如此独特的区域定位,催生着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软硬并举的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余杭样本”的产生。

借势异禀文化底蕴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形象

杭州地区仅存的原生态湿地——北湖草荡一派风光旖旎,在这广博大地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一千年的陶窑文化、大气磅礴的苕溪文化、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丰富灿烂的非遗文化交相辉映。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再合适不过。

四年前,余杭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瓶窑镇南山村、西安寺村、张堰村等9个行政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我们以‘整合、修复、优化、提升’为目标,解决建设用地利用率低、耕地破碎度高、村庄规划无序等问题,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当地自然风貌。”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个产业上“特而强”、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精而美”的特色文旅小镇,跃然纸上。

东苕溪自南向北穿城而过,森林覆盖面积达75000亩,山、水、林、田、湖、湿地俱全,生态修复,成为瓶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起笔。通过种植芦苇、千屈菜、水杉等耐水湿植物,苕溪河道两岸建起了600亩的绿化带以及临水木栈道,同时,生态缓冲带、生态护坡护岸、生态基、人工浮岛与水下森林一个个点缀水间,小微水体的自净能力提升了,地表污染对水体的影响也小了。

沿着苕溪水体整治的东风,盘整一新的瓶窑通过实施建设用地复垦项目153亩,垦造耕地项目104亩,旱改水项目22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475亩,耕地质量提升项目575亩,增加了耕地面积257亩,零星图斑减少了47个,腾挪出153亩的发展空间,此外还完善了农田水利建设,促进了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美丽田园获得了新生。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亟待落地。

另一阵东风,刮来得恰逢其时。2019年7月6日,位于余杭的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个“古城联动古镇”的尝试也在瓶窑应运而生,“我们积极对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把原有散落在乡村的精品和亮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带,打造全域农文旅融合的大格局,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瓶窑还发挥“城镇互动乡村”优势,坚持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镇,以景点的要求建设城乡,以活动为载体,将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

如今,漫步在瓶窑镇,一步一景一陶然,“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乡愁村韵跃然眼前。随着航天航空小镇、苕溪小镇、南山公园等重点项目的落实,乡村振兴也被注入新鲜血液。而“文保+农保”的跨界影响还辐射至周边,借势良渚文化与田园风貌的共生、共融,良渚街道拆除违法建筑超100亩、改造通透式围墙165亩、建设美丽庭院2079户,在整治出的土地上,建起了村民学堂这一由良渚文化村打造的学习型社区,用高品质生活为民生幸福“加码”。

大力提升村容村貌

助推乡村基层治理走入寻常百姓家

18世纪,日本国学学者山冈俊明在其编纂的《类聚名物考》上记载,日本“茶宴之起……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作为日本茶道之源的径山茶,在中华文化悠远的历史长卷中,生动诠释了杭州文化的独特韵味与经久不衰。

在余杭径山镇,径山茶产业链正不断拉长,已成为全市美丽城镇建设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范例,也让径山实现了“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华丽转身。

径山茶在世界打响名声的背后,正是源于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所盘整出的发展空间,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域整治规划伊始,我们就确定围绕禅茶文化,不再拘泥于村庄改造提升,而是将径山镇现有的景观资源和人文脉络串联起来,增加它的可游性、可赏性、可宿性。”

跳脱了简单的村容村貌整治,径山镇的目标成为了以“禅茶体验”为特色的国家级乡村旅游景区。围绕这一目标,全域整治结出了新果实。

今年国庆假期,径山镇小古城村游客如织,仅彩虹滑道这一项,收入就有20余万元。而在两年前,小古城村的集体经济除了土地流转的收入外,没有产业支撑。

产业从哪来?“径山镇的9个土地整治项目,整出了320亩高标准农田、8亩水田、201亩旱地、42亩建设用地。”土地流转推动下,不仅耕地得到了保护,农业产业空间的新格局也随即展开。

在茶圣隐居的旧地,“陆羽泉公园”升级亮相;在省级粮食功能产区所在地前溪村,游人能环绕着穿越稻田的田埂与绿地,参与到丰富的农事体验中去。视线回到小古城,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基础设施同步提升的同时,用节庆、活动带动人气,今年小古城村的集体收入大幅提升。

借势土地整治,将乡村旅游的体验链拉长的同时,小古城村还开启了探索“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子,建设文明和谐富美乡村。

2005年1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小古城村调研“三农”工作和余杭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服务好‘三农’”的要求。“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几年间,小古城村提升庭院绿化、装路灯、清理粪坑、加固山塘水库、建健身公园、造桥修路,忙个不停。

小古城村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完善民主协商机制,带动老百姓参与到全村各项工作中去。“众人的事,众人商量。”通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小古城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先后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等荣誉。2020年,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达9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36元。

全民共享美丽生态

让田园与都市风貌有机结合

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正在因为田园与都市的链接而散发魅力。

一到节假日,良渚街道杜城村麟海采摘园就迎来大批游客体验农趣。特别是园区内一种悬空种植的西瓜,勾起了不少游客的好奇心,这种“巧思”既方便游客采摘,还能减少虫害、增加西瓜受光面。

由于对面就是良渚古城遗址,这里还深受孩子的喜爱,参观完良渚遗址公园后,可以来这里体验良渚的农耕文化。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麟海采摘园正产生于区里规模流转的3000余亩土地,“专门用来从事绿色无公害蔬菜、水稻、水果种植及水产养殖,带动居民增收。”据采摘园区负责人介绍,从销售数据上就能看出,现在基地的采摘销售已占到30%,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吸引人们从都市回归田园,麟海采摘园映照着良渚街道通过“文保+农保”,打造田园都市综合体的抱负。

围绕将田园风光、生态环境、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机统一,真正让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良渚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几年间,整治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292亩、垦造耕地60亩、旱改水近20亩、建设用地复垦128亩,建成近15公里四好农村路。在港南村,以“野趣港南”为村庄品牌,把“低散乱”厂房改建成港南旅游集散中心,将苗圃基地和旧厂房改造成集研学、游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儿童公社”,自运营以来,已带来40余万元收益,实现农民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双赢;在安溪村,“绿树灰墙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态休闲乡村从画中走向现实。

生态环境的提升下,更多打响“良渚品牌”的加法也应运而生。结合“三服务”的开展,良渚街道依托乡贤力量,挖掘良渚民间传统故事,通过良渚非遗节、新港村赢山夏会、港南村军民大生产红色主题亲子研学活动等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活动,讲“活”良渚故事,体会浓浓乡愁。

“以都市农业产业、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为支撑,基于全域土地要素整治,我们希望以文旅促良渚街道产业转型,使村庄聚落实现文化上的繁荣、生态环境上的优美、农村经济发展上的新高度。”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域创新策源地、全域美丽大花园、全域治理现代化”,锚定“全域”这一共同富裕的题眼,除了瓶窑、径山、良渚,更多的全域整治范例,在余杭落地生根。通过存量盘活、“低散乱”整治、老旧农村居民房改造升级,乔司街道形成了“万亩良田、生活富美”的城郊融合有机更新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东湖街道将散布民居集聚安置,腾挪127亩用地空间,并以西太漾生态湿地为绿核建设“现代农业+二三产业+双创”的农文旅融合模式……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科学规划为前提、乡村振兴为导向,努力深化具有余杭特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路径。”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章翌 通讯员 柯朝晖 胡雁琳 编辑:吴阳杰
 
动态信息 更多 >
· 189家杭州籍上市公司“成绩单”亮眼!
· 杭州地下城雏形初现 业态丰富 体验多元
· 我市召开农村文化礼堂2.0版建设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
· 今年“公述民评”面对面问政正式启动
· 第十五届(2021)杭州文博会昨日开幕
· 杭州建立“快查快办”绿色通道公开澄清失实检举
· 余杭“双擎共振”释放强劲新动能
· 富阳推行兴村治社导师帮带制
· 钱塘区打通法治为民“最后一公里”
稻香渔山趣味多
本周阴雨天气较多 周末气温骤降
运河体育公园下月正式开放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