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我们的价值观
 
构建城乡垃圾分类与处置的“杭州模式”
2018-03-12 15:16

专家观点

充实物业管理职能,创新垃圾不落地办法

方建移

定点定时投放是国际上推行垃圾分类时一个比较通行的做法。提倡垃圾不落地,倡导公民将垃圾携带到家进行分类处理而不是随时随处丢抛,既可减少垃圾清理和处理的成本,也有利于摒弃居民因附近没有垃圾桶而随意乱扔垃圾的“心安理得”。据了解,上海街头共有82000多个废物箱,平均每80米就有一个;上海全市共有4万名环卫工人,每天作业16小时保洁,城市道路日保洁频次最高达10次以上,平均频次是香港的3倍以上。就是在如此高密度设置废物箱、高频次清扫情况下,马路上每天散落的垃圾仍然达到1800吨,占全市生活垃圾的10%。

台湾“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成果受到一些国际组织的肯定,并成为不少国家、城市的学习榜样,中国大陆部分城市就先后做过“垃圾不落地”的试点,但似乎都无疾而终。

与台湾相比,我们的住宅小区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高层公寓较为普遍,人口较为密集;二是双职工家庭较多,下班时间相对较晚;三是环境意识相对滞后,分类习惯尚未形成;四是住宅小区普遍实行公司经营式的物业管理,具有一支稳定的、专业的物业管理队伍;五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可直达小区。

我们认为,推行定点定时投放、提倡垃圾不落地意义重大,而且垃圾分类与垃圾定时定点收集是相互促进的。

充实物业管理职能,创新垃圾不落地办法,有助于将垃圾定点定时投放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可根据每个小区的规模设置若干生活垃圾回收点,在每天设置一个或两个时段固定的生活垃圾集中回收时间(每个时段为一小时左右),由物业公司人员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并监督居民将垃圾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同时撤销小区其他垃圾桶。当然,对于物业公司新赋予的职能和职权,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也就是说,可通过立法赋予物业公司部分执法权,或将具有执法权的城管人员派驻小区,以处理居民的违规行为(如拒收未分类垃圾、对相关行为进行处罚等)。这样,既可避免现阶段部分试点城市出现的问题,也可增强垃圾定点定时投放的可操作性,从而为实施更进一步的垃圾分类和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垃圾分类行为促进建议

王笃明

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前端的分类收集,又包括后期的分类处理,既离不开宏观的政策法规约束,又离不开微观的心理行为促进,此处仅从微观心理层面就如何促进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及行为提几点建议。

垃圾分类行为的产生,通俗来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愿不愿分;2.会不会分;3.方不方便分。针对这三个阶段,可从以下几点来促进公众的垃圾分类行为。

1.强化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分类意向与知识

宣传力度的强化。增强地铁、公交等各类公共场所环保意识、垃圾分类等相关内容科普、宣传的比重。这类宣传力度的强化,既可以提升民众环保意识,有利于垃圾分类工作,又可以提升公众科技素养水平。

宣传方式的改进。第一、突出直观感性宣传、危机意识宣传,继之以分类知识宣传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以直观感性材料来适度宣传某类行为的危害,较之理性的宣传以及益处的宣传,其效果更好。在垃圾分类的宣传中,可以考虑采用直观感性材料宣传一些垃圾不分类的严峻后果,比如王久良的作品《垃圾围城》《塑料王国》等都是很好的材料;然后继之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相关细化操作性知识的介绍。这样一方面可以诱发公众的环保危机意识,解决“愿不愿分”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公众垃圾分类知识,解决“会不会分”的问题。

第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隐性宣传措施。广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内隐的阈下宣传有助于消解受众潜在的抗拒心理,使其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传递的信息,这也就是植入式广告如此盛行的原因。因而,如有可能,在影视作品或游戏中间或插入垃圾分类相关的场景或信息,也许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公众误解的澄清。我们前期的调研发现,相当大的一部分公众在解释其为何没有进行分类时,普遍提及的一个理由是认为自己即使分类了也没有用,因为看到(或听说)环卫工人或垃圾处理部门根本就没有将垃圾分类处理,垃圾清运车来了都是一起装走。这就严重影响了其分类的意向。因此,环卫部门很有必要通过宣传或公开后续处理流程来澄清公众的这一误解。

2. 完善分类设施以保障公众分类行为的执行

确保分类设施完备。不仅仅是确保分类设施配备完善,更要通过对一线环卫工人的教育等措施来确保分类实施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增设自动回收设备。自动回收设备的可用性水平要高,其设计要基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确保居民接受并容易使用。

增加分类设施的情感化、人性化设计。通过垃圾分类相关设施情感化、个性化的设计来激发、引导公众的垃圾分类行为。

3.鼓励公众参与

心理影响行为这个大家都很熟悉,其实根据认识失调理论及具身认知理论,行为也会影响心理,个体对于活动的参与会影响其态度与相应的行为。因而目前的垃圾分类协管员等公众参与制度可以进一步弹性化,鼓励居民轮流参与,尽可能扩大参与者的广度,这将会对参与者本身的垃圾分类态度与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建立“以户为单位”的可追溯机制

吴伟强

垃圾分类成功与否,取决于市民的参与度。虽然杭州市民对垃圾分类高度认同,但实际参与度很低,“垃圾扔出去后,其他事情我不关心”仍是市民的主流意识。我们认为没有行动的意识,其实不是真正的意识。如何将认同度转化为参与度,这是提高杭州垃圾分类实际效果的根本立足点。

1.建立“以户为单位”的可追溯机制。杭州农村在垃圾分类起步迟,基础设施和条件远远比不上市区的情况下,垃圾分类和处置的绩效却远远高于市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独立居住的条件,可以实际检验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实际绩效。因此,要提高杭州市区的垃圾分类的绩效,再也不能将工作停留在“以小区为单位”的面上,而应该“以户为单位”,逐户建立可追溯机制。

2.创建“入户分类指导”制度。据我们对采集到的数据用大数据方法分析,影响市民垃圾分类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垃圾分类宣传”和“垃圾分类指导”,这其中,分类指导是重中之重。良好的分类指导,既可以培养市民的习惯,又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杭州市区应该向农村学习,建立“党组织-街道-社区-楼道长-志愿者联动合作”的“入户分类指导制度”。

3.实施垃圾收费,激励和约束并行。通过积分制等方法让居民在垃圾分类中有一定的获利性,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积极性,但必须看到,两者之间的成本和收益并不对称。纵观世界上垃圾分类卓有成效的国家、地区和城市,通行的做法是实施“废弃物按量收费”,收费后,垃圾产生量明显下降。因此,杭州应积极引入“谁产生,谁付费”的约束机制,并将其落实到家庭。

4.坚持全程控制,防止形式主义。市民意识和习惯培养,除了软约束,更需要硬约束。我们主张,从前期的分类指导、教育培训,到分类监测、监管,再到后续的激励和约束实现全过程控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社区专管人员必须配备到位,也可以适当培育和发展社区自治组织实现自我管理。大量的调查发现,在小区垃圾分类率低下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垃圾分类的考核指标,有社区的社工和垃圾专管员实施第二次分类,这样的弄虚作假的考核方式必须改变。

5.信息透明。调查中明显发现,杭州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全流程知晓率不高,以至于对焚烧和填埋的优劣程度的了解都很少,同时对政府信息不透明以及政府与市民沟通不足,意见较大。职能部门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尽可能保持信息的对称性。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吴阳杰
 
动态信息 更多 >
· “科学家”进企业推进数字化 杭州首批5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上岗
· 从一场大赛看杭州“兵字号”迸发的新活力
· 精准帮扶显成效 “结伴共富·三名结对” 交出年度“成绩单”
· 杭州开出首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电子票据 村级财务票据跨入数字化时代
· 杭州11条道路17日开通 涉及上城、拱墅、西湖、滨江
· 跨境 从杭州服务全球 全国2/3跨境零售出口平台在杭州
· 杭州发布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 3项实践案例入选全省最佳 见证杭州“地瓜经济”提能升级脚步
· 大学毕业生 这份杭州医保“攻略”请收好
· 叶诗文陈雨菲领衔!12名杭州健儿出征巴黎奥运会
到杭州的“海边” 看一场绝美日出
杭州大会展中心正式启用 首批开幕4 ...
西湖荷花再夺桂冠 共获8项荣誉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