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为民 重在办事 成于务实
“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5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今年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决策部署15周年。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和重要源泉,15年来,浙江民生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把这一机制坚持不懈抓下去,呼应新的民生关切,奋力推进新时代为民办实事新实践,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2日,省委在杭州举行“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5周年座谈会,省内外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多维度深入探讨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理论价值,交流了实践经验,并对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提出了意见建议。本报今摘要刊登与会同志发言,以飨读者。
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是独创性贡献
谢春涛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主持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是一项独创性贡献。这一文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体地体现于民生领域,使党和政府最基础、最重要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看重的工作通过长效机制落到了实处。
一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彰显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执政上,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在发展上,就是要回归到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样一种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在结果上,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抓准重点工作领域。文件强调,要着力办好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项,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群众的呼声和需求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文件提出了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10方面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领域。今天,虽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具体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但这些方面依然是群众最关注的领域。
三是根据民意决定办什么实事。在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能办到的实事是有限的,先办什么、后办什么、办到什么程度,很有讲究。文件提出,要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级人大和政协要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走访选民或选举单位、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调查制度,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为民办实事建议。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政府要在综合各方面建议的基础上,排出为民办实事项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浙江在探索试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不仅有助于选好定准办实事项目,还能更好地发挥各级人大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是解决经费投入问题。财政资金往哪里投,有多少用于为民办实事,直接决定办实事的规模和效果。15年来,浙江坚持将民生领域作为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重点,用于民生的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72%。200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新增财力的2/3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最大程度惠及百姓。此外,文件还提出,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实事项目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兴办公益事业。浙江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是落实办实事的责任。文件提出,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工作计划确定后,要根据实事项目的内容,明确分管领导、承办单位、完成时间和工作要求。把为民办实事情况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人大对政府部门工作评议的重要内容。建立为民办实事工作报告、通报制度和责任考评追究制度,各级政府每年必须将为民办实事工作情况向各级人大报告,向政协委员会、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通报,并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这样的机制使办实事的责任真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
15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浙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已经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党全国工作中得到了全面充分的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这样的理念、立场和价值观,得人心、合民意,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广泛认同。
【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校长】
持续擦亮“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品牌
周江勇
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提出15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紧密联系杭州实际推进工作,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杭州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2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的城市。
第一,大力实施“美好教育”,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水平,整治民办初中择校热、中小学生负担重、校外培训乱象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推进公办民办同步招生,创新学后托管服务,推动371个名校集团向全市域延伸。实施名校名院名所“三名”工程,创办或引进西湖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补齐高等教育短板。
第二,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劳有所得”向“劳有厚得”转变。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集成的“双创”生态系统,建成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32个国家级孵化器,培育47个特色小镇。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第三,持续深化健康杭州建设,实现“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扎实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智慧医疗、医养护一体化等改革举措,推动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全覆盖,245家医疗机构实现“先看病后付费”,我市健康综合指数居全国第5位。
第四,高水平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转变。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统筹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线上+线下”智慧养老服务工程,日常运行的照料中心超过2800个、老年食堂超过1200家。
第五,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实施住房保障“阳光工程”,为27.1万户城区家庭解决住房困难,推进235个城中村改造提升和149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启动950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率先成为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无黄标车“三无城市”,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群众安全感居全国城市前列。
第六,完善帮扶救助体系,实现“弱有所扶”向“弱有众扶”转变。深化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结对帮扶等工作,30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和258个经营性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实行困难群众低保标准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挂钩,2018年发放救助金8.6亿元,惠及10.6万人。
15年来,我们不仅办成了许多实事,也坚定了持续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决心。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杭州为民办实事之所以取得实效,关键就在于我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贯穿到为民办实事中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
必须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为民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必须构建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服务、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价的工作闭环。我们坚持“党领导、群众提、政协议、人大定、政府办”,率先实行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整合“我们圆桌会”“今日关注”等载体打造“民意直通车”,每年发布综合考评“民意白皮书”,真正忙到点子上、办到关键处。
必须创新技术手段,以数字驱动办事质效提升。我们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率先打造“移动办事之城”,推动民生事项100%网上可办、“一证通办”,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同时,把“城市大脑”作为优化民生服务的重要抓手,上线运行“数据治堵”“便捷泊车”“舒心就医”等48个场景应用,努力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
必须坚持共建共享,最大限度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积极推动在职机关干部社区报到,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武林大妈”“老娘舅”“公羊会”等志愿者、公益组织的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做好办学办医、助学助残、扶危救困等民生实事,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互动。
【作者为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用心办好民生实事 用情答好初心答卷
周卫兵
2004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专程赶赴长兴,调研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设情况,一路上谆谆教导要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15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15年来,全县财政收入实现了由13.5亿元到超过100亿元的突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由1.3万元和6400元分别增加到5.5万元和3.2万元,城乡收入比为1.71:1。
一是始终坚持事不嫌小用心办。在扎实抓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烟花爆竹双禁”等“关键小事”的同时,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民情热线反映的诉求,努力做到有问必答、有呼必应。针对人情份子负担重问题,探索开展移风易俗改革,通过村规民约等形式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他事少办”,群众由开始普遍难接受转变为现在纷纷拍手称好。针对失信失范难制约问题,探索推行诚信村建设,将村民诚信情况与子女参军、银行贷款、星级文明户评定等动态挂钩,引导村民守诚信、讲文明,提升了基层和谐指数。
二是始终坚持事不避难盯着办。发挥钉钉子精神,全力解决“老大难”问题。针对“环境治理难”问题,持续开展治水治气治土治废,一行接着一行治、一年接着一年推,实现了从环境监管重点县到国家生态县的巨大转变。首创“河长制”在全国推广,“五水共治”三夺大禹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南太湖沿线建设,已形成一条产业振兴、环境优美的太湖风情带。生态环境大改善加上“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营商环境大提升,太湖龙之梦乐园、吉利汽车等大项目投资落户,今年1~9月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0个。针对“学有优教难”问题,不断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坚持打造教育生态链,打响“学在长兴”品牌。针对“就医难就医贵”问题,深入推进县域综合医改,打造了全国首个“省—县”人财物贯通医联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省城同质量的服务,赴县外住院患者年均回流9000人次,年均减少医保支出3800余万元。
三是始终坚持事在平常坚持办。注重落实“长效帮”举措,特别是在低收入农户增收方面,在全省率先成立产业农合联,结对低收入农户。注重建立“经常联”机制,结合“三服务”,完善落实县级领导“三联三帮”、镇村干部“互联互动”等机制,常态化联企业、联村居、联群众,帮解困、帮发展、帮致富,实现重点、特殊、困难等对象常联系、常见面,做到群众有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注重完善“随时办”网络,通过与航天五院合作建立“CIG信息平台”,推进网格化管理与“最多跑一次”改革相结合,将1180个网格员直接“升级”为代办员,做到群众有需求随时有响应。注重打造“贴身办”队伍,全面提升村干部为民办实事水平,着重建立完善村干部“五个一”机制,要求村干部每天劳动一小时、每周走遍一次联系组、每月一次主题活动、每季一次考评亮晒、每年一次户主大会,特别是全县推行户主大会的做法,赢得了群众的广泛点赞。
四是始终坚持大家事情大家办。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对每年的民生实事,在广泛征求民意基础上,再通过人代会投票决定,切实变“领导拍板”为“票决产生”、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在民生实事的推进上,注重发动群众参与,在十里古银杏长廊改造、水口农家乐集聚区升级、茶映南山乡村振兴带建设等工作中,通过社会投、群众出、政府补的方式,只用了较少的财政投入便办成了过去办不成的事。同时,在推进集体经济薄弱村壮大工作中,充分调动社会和群众的积极性,去年以来,累计实施225个项目,县财政奖补不足5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17.9亿元,今年以来村均经营性收入已达110万元,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超30万元。
【作者为长兴县委书记】